24H官方电话:0551-65217132

殡葬资讯
少数民族葬礼真像解析
时间:2020-06-16 13:09:48 作者:合肥殡仪小编 来源:合肥殡葬人 阅读次数:

 

 1、 阿昌族

  · 死者发丧那天,远亲近戚都来这里送葬,主人给后家亲人,每人分别送二、三尺长的一节白布,用来裹在头上表示哀悼。死者棺木放入坑时,儿孙们前来痛哭告别,主祭喊一声:“爹(妈)不要怕,我们来给你老人家盖土”。随即捧一捧土丢下坑去,洒在棺木上,然后再将土埋上,其他的人也跟随着埋土。

  ·

  入殓

  老人去世后,马上向左邻右舍和居住在远方的亲戚报丧,闻讯赶来的人们用七粒大米、七粒银珠加少许清水,放入死者口里,然后用温水给死者洗尸,洗尸时一宁要使口、眼合上。洗完尸体后便为死者穿上丧服,稍停不久就准备入殓。入殓时,死者身上不能带金属饰物,同时不能给死者穿毛料衣物,否则认为不能转世变人。棺材选用质地坚硬的老树做成,形状与当地汉族的棺材相同,均为一头大一头小,上刷黑红漆,一般是事先做好的留着备用。

  入殓时,棺内放些稻草垫底,将尸体仰面放入后即刻盖上棺盖。之后,将灵柩置于正堂,头朝正门,然后在其两端点上长明灯,旁边放一碗饭,其上放一熟鸡蛋,当地称“倒头碗”,鸡蛋称为“倒头蛋”。如果谁敢吃“倒头蛋”,就会被人们认为是最胆大最活泼的人。潞西县高埂田一带的阿昌族等老人断气时,停尸地上,下铺草席,从颈项到脚跟盖上白布,并且小块白布遮脸,用泥巴做死者枕头,待尸体僵硬后才入殓。

  ·

  打孝歌

  人死后,一般停尸三个白天,第一天晚上,由亲戚来守灵,唱哭灵歌,即《打孝歌》。

  内容都是赞扬死者功德及后人的哀悼祈求。

  哭依次按辈分举行,并有哀乐伴奏。

  孝歌哀婉凄清,时泣时诉。开始一人独唱,之后是主宾对唱,

  一唱一合,有衰悼之言,也不劝慰之语,此起彼伏,直唱到天明。

  第二天晚上,举行“发送”仪式,即请经师“活袍”来念经,指引死者之魂到祖先住地。

  ·

  “发送”

  “发送”仪式上的祭品有猪头、猪的四脚和尾巴等。仪式开始,鞭炮齐鸣,“活袍”口念诵词,另外一人把一端包有纸钱的竹片点燃。然后从丧家大门插到村口,意为给死者照引路,为女死者插双行,男死者插单行,数量由死者的年龄决定。接着由“活袍”或佛爷敲着木鱼,孝子孝孙们绕棺三圈。

  之后孝子孝孙在棺旁哭灵,“活袍”便在棺前立两棵金竹,挂起一块竹笆,在上面放些纸钱,开始念经“发送”。送词大意是:有海的路是傈僳族的路,有文章纸墨的路是汉族的,有红口水的路是傣族的路,有箭和弩的路是景颇族的路,要往阿昌祖先的路向前走,祖先的路上开满着鲜花。唱完发送词,“活袍”又对全体听众讲,人死了就像灯里的油干了,不要悲痛,虽然离开了活人,但他回到了祖宗那里。只有知道祖先过去的事,活人才对得起死人。然后就给众人唱祖先开天辟地的史诗《遮帕麻和遮咪麻》,直到次日清晨。

  ·

  跪接棺材

  停尸到第三天,就要举行祭奠出殡仪式。届时远近的亲戚都带着祭品参加,一般亲戚的祭品是一升米,一只鸡,近亲祭品是一只羊和一些钱。均抬一面用白纸做的“秉帐”(幡旗),“秉帐”正文书写死者生平、经历和祭者的悼词,落上全部前来祭悼者的姓名。

  死者的外家(其妻子后家)还要扛一幅白布“秉帐”·(幡旗)来,内容款式与其他亲戚的相同。出殡时,由老佛爷用三四丈长的白布,一端系于棺木上,并持着布的另一端走在棺木前面,以示由其领路,让死者的灵魂平安地到达“天国”。

  当死者的棺木抬起时,死者的子孙亲属跪在棺木前面,让棺木从他们头上抬过,棺木过完的寻人立即起来又跑到前面接着跪下,这样一个接一个的轮环跪,直到棺木抬出家门,这时,子孙亲属们又到大门外的路两边跪下,让棺木从他们的中间抬过。

  这是表示给死者搭桥过河。埋葬死人的日期必须选择龙、虎、猴日,否则,会使庄稼不能生长,子孙不得兴旺。埋葬时,死者来世不能变人。

  2、白族

  ·

  “接气儿”

  各地白族的葬礼大体都可分为送终、入殓、守灵、出殡、安葬几个阶段。

  以大理为例,白族老人一般过了50岁,只要经济条件许可,子女都要事先为其准备好寿房、寿衣等送终用品,让老人活着就放心,这是儿女有孝心的表现。在老人病危时,子孙都要尽心尽力伺候在老人身旁。

  有的地方儿子要把弥留中的老人背靠自己抱在怀里,让老人在自己的怀里去世,称为"接气",白族人认为,这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最后机会。

  · 如果老人病逝,要乘死者身体尚未僵硬时,在其口中放入米粒、茶叶和少许碎银,表示死者在阴间仍然衣食富足。

  接着,为死者洗尸、理发、梳头、整容、修剪指(趾)甲、穿戴寿衣、蒙盖脸布,有的还用红布将死者从头到脚裹好。人死后,要急速通知亲朋好友。如果死者是男子,死后即可入殓。

  若死者是女子或入赘男子,则需要孝子亲自到娘家报丧,请他们来做死主,之后才能选时辰入棺。入棺后要在家布置灵堂,停柩数日,供孝子、亲友凭吊。在这期间要超度亡灵,请人看坟冢(年老者一般都是早已选造好坟墓),看出殡时辰。

  ·

  出殡要祭祀

  出殡当天早上,举行隆重祭祀仪式。一般要有出白、祭祀、严盖、点主等过程。

  出白就是出白神,主丧官在清晨带着孝子等人到大门外朝东方一拜四叩首,挂起作用类似于引魂幡的白色纸灯笼,即表示出白开祭。

  祭祀分一般祭祀、宰祀、堂祭等几种,有的地方还有路祭。祭祀的同时招待客人酒宴。

  · 之后,举行严盖和点主。严盖就是用四颗木制的棺材钉钉紧棺材盖。严盖主要由主丧官指挥大孝子进行。最后点主。

  点主就是圈点亡人的神主牌。神主牌为"且"字形的木牌。点主之前,牌上的"神主"二字"神" 字少一竖,"主"字少一点。

  一般由大孝子或村中德高望重的人,用毛笔蘸大孝子指头上的血补上少写的两笔。点主完毕,大孝子磕头向主丧官致谢。有的地方要唱戏(即清唱)或表演吹吹腔,内容多为悼念死者的戏文。

  或者唱诵用白文或用汉语记白语的"白祭文"。"白祭文"的中心内容是叙述亡者的生世和恩德,借以讥讽现实中对亡者的不良行为,寓意深刻。

  念诵时,语音悲痛、深沉。讲诵到死者恩德时,旁人怀念,孝男孝女悲恸大哭;念到对亡的不良行为,使人悲恨,做者羞愧,悔恨万千。

  出殡时,有的地方还为死者唱"开路歌"或唱"送丧调",所唱的内容一般是怀亲忆旧,抒发儿女、亲友深情,十分感人,令人悲痛。

  ·

  送葬

  出殡时,鼓乐喧天。棺木在后,孝子在前,送葬的人在后,沿途鞭炮上前鸣放,丢撒纸钱,孝男孝女悲恸大哭。送葬的人一般送到辞客处或叫"谢客处",要祭山神土地,并将除引魂幡之外的送丧物品悉数焚化,送丧队伍就此返回。长孙抬着引魂幡,一直来到家族墓地。治丧,一般要操办筵席,宴请亲戚宾客吊唁送殡。富有人家治丧,大摆篷席宾客甚多,送殡场面更大以显示荣耀。出殡仪式,以鼓乐伴随,游祭帐、匾额、香亭、跳狮子等引行。孝子披麻戴孝挂哭丧捧送殡,长子捧灵牌顶棺头。行进中孝子三次排跪路中央,让棺柩从上空过,谓之"搭桥"让死者安行。殡至村(街)头,死者女婿们设香案献猪头三牲,备茶点举行按殡礼仪。棺柩稍停.念祭文凭悼死者,送茶点招待出殡人员,孝子至此止啼哭,长子更衣捧灵牌昂首回家供祭。接殡毕,棺柩由抬棺人员直送墓地按下葬时辰入土埋葬。

  o

  安葬

  白族墓地很讲究风水,一般选择在宽敞干燥的阳坡上。动土挖墓坑前,用鸡蛋和鸭蛋各一安龙献土。下葬要看时辰,一般是在太阳当顶的时候放棺入坑,届时一边鸣放鞭炮,一边高喊"大发大旺"。棺材放好后盖上石板,砌石为墓,墓头上镶嵌墓碑。之后,用一只公鸡谢山神。一些地方还要念告山神土地文,念完将文稿焚化。最后,在墓前烧一捆香和冥纸,同时将引魂幡一同烧掉,孝子跪在新坟前磕头祭奠,整个安葬仪式即告结束。

  前往墓地安葬死者的人回来后,先喝碗甜姜汤,然后吃饭,整个葬礼才算结束。老人去世后,孝子孝女要守孝三年,长子要在百天内不能理发,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

  · 3、保安族

  ·

  保安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处处是高耸的峰丛,放眼望去重峦迭嶂,高低错落变化无穷,拟人拟物,裸露着奇特的形体r遍地可见深幽的洼地,俯首远眺隐约察觉村寨、田间和水池交织其间,不禁嗟汉这小小的一隅之谷犹如世外桃源,大有恍若隔世之感。这个奇妙的境地,磊磊多石,山岩嶙刚,崎岖突兀,间或夹杂坚韧虬典的林木盘根错节的榕树,显示出一种昏螟、空灵而粗犷的气势,令人十分骇异。

  ·

  保安族实行土葬、速葬

  保安族实行土葬、速葬。停尸时间最多不超过三天,一般是早亡午葬,晚亡晨葬。人将死时,就请阿訇念“悔罪经”,家里人要念“舍合德经”,入葬前要给死者净身,然后用白布裹尸。下葬时,尸体要头朝北,脚朝南,面向西。葬后三天,家里人还要去墓前悼念,以油香等食品分赠亲友,以示对亡人的追悼。

  ·

  ·

  葬礼按伊斯兰教规举行

  伊斯兰教认为,人是由大地的“土”造化成的,死后也应融化于土,复归于土。死后归土就是返本还原。故中国穆斯林常说“亡人以入土为安”、“亡人奔土如奔金”。忌火葬,土葬也不用棺椁。保安族的葬礼,按伊斯兰教规举行。到清真寺行殡礼,即请阿訇站“则那孜”,阿訇站在最前面,满拉站在中间,众人站在后边。边訇带领众人,虔诚地念祈祷词,代亡人拜主、祈祷,让亡人脱尘归主。礼毕,由亲友、邻里将尸体抬往墓地安葬。本村人及邻里都主动送葬,或轮流抬亡人到墓地,认为这是一种善行。

  ·

  亡者家属不穿孝服

  殡葬时,亡者家属不穿孝服,不用任何物品作陪葬。到了墓地,先把亡人抬到墓西边,由四个人将盖在亡人身上的单子从四角撑起,遮住太阳,然后抬尸下墓。尸体下到墓坑后,解开大袒的两头扎线,慢慢移进墓坑西边的“拉海堤”(偏洞),头北足南面朝西作侧睡状。之后,即用土坯将“拉海堤”的门堵起来,阿訇开始念《古兰经》的有关章节,送葬的人们跪坐旁听,念毕,大家一起“接都哇”,以示替亡人祈祷。

  ·

  朴素的速葬

  待人咽气后,要立即在一个木板床上铺好最洁净的棉毯或单子,然后将埋体由土炕移到板床,头东足西的仰面停放好,一般不提倡嚎啕大哭,以便亲戚及其子女瞻仰其遗容,瞻仰期间,每个人的表情是沉重的,气氛是严肃的,内心是崇敬的。瞻仰罢遗容便扯去 “ 卡凡 ” ,既三丈六尺白布,用来作大袒,小袒及格米苏。

  4、布朗族

  ·

  哀悼

  由于布朗人有灵魂不灭的观念和对祖先的崇拜感情,因而产生了与这种观念和感情相适应的丧葬仪式。一般情况下,布朗族人死后实行土葬。

  布朗族的村寨有公共墓地,所以墓坑挖在公共墓地上,并依照人间的模式对于死者也得按他的辈分和年龄长幼依次序分台下葬。但是对于那些凶死的人,是不能埋在公共墓地的,而且要埋在远离公共墓地的地方。

  人们在送葬回来的途中,还要由头人“达曼”走在最后面,边走边撒下一些树叶,意思是从此以后与死者分离,隔断鬼魂的归路。“达曼”还要一边走一边不断地喊叫着“ⅩⅩⅩ已经不是我们寨子里的人啦,他已经是鬼山上的人啦。那鬼山是很脏的地方,你们不要再呆在那里。”叫喊之后,就表示众人的魂已经叫回到寨子了。在过去,寨里不论是死了什么人,全寨都要停止生产一天,表示对死者的哀悼。

  ·

  分区葬

  布朗族人实行土葬,集体墓。每个寨子都有自己等级严格的葬墓区。进入葬墓区的死者,必须在本寨居住两年以上。

  每个寨子一般都划分五个葬墓区:第一葬墓区:埋葬十五岁以下的少年儿童,每层埋四个死者尸体。

  第二葬墓区:埋葬十五岁至三十五岁的成年人,每层埋六个死者尸体。

  第三葬墓区:埋葬三十五岁至五十岁的中年人,每层埋七个死才尸体。

  第四葬墓区:埋葬五十岁以上的老人,每层埋八个死者尸体。第五葬墓区:埋葬被本寨群众公认道德败坏的人(如经常打骂人,乱搞两性关系,不守寨规等)。这些人,不分年龄埋葬。每层埋两个死者尸体。如果是本寨人而又不在本寨死的,则不能进入埋葬区,只能由家属另找地方单独埋葬。

  ·

  葬礼礼节

  葬礼开始之前,死者家属要把通往葬区的道路打扫干净。

  按照规矩,死者的妻子和小的儿女不能参加葬礼。

  以后也准去扫墓,十八岁以上的男子才能参加葬礼。

  出殡前,死者装在一个简易的棺材内,先由寨里的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祈祷。

  他用香樟树枝蘸水泼洒竹楼四周后,,才由人们把棺材从阳台下抬走。

  死者尸体在抬离寨时,他的脸要始终向着寨子。

  ·

  “跨香火”

  到达葬区后,老人又再次祈祷后,由抬死者的四个青年,把棺材的包裹尸体的全部葬具砍碎、剪碎,连同死者一起埋葬。

  然后,大家才一同回寨。每个人在回家的路上要跨过一支点燃的香火(蜡烛),香火旁边放着一张用竹子细编的七个小孔的小圆桌──踏料。

  据说它是为防止死者的"魂"返寨而设的。凡是参加葬礼的人,必须接受祈祷老人用清水泼洒头部,才能进寨,以此驱逐他们身上的妖魔,消除以后的灾难。

  5、布依族

  ·

  布依族的丧葬习俗

  当布依族老人逝世后,丧家即向至亲好友报丧,并请本民族“濮摩”先生择吉日举办丧事。如果死者为女性,则必须待舅家人员到现场亲自检视入棺,才能安葬。丧事办得繁简与否要视家庭经济状况而定。清贫之家只请“濮摩”开路,一切从简;富有之家讲排场,除了开路、堂祭之外,还要举行“古夜王”仪式,砍牛做斋。

  葬礼过程

  ·

  报丧

  布依族行木棺土葬。人死后,要鸣放三发火药枪(现在大多放鞭炮),若村寨有皮鼓或铜鼓,要用皮鼓或铜鼓以极慢的敲击速度鸣鼓报丧(通常年岁不足五十以上或非正常死亡者则不轻易敲鼓)。远方的亲戚朋友,则派专人去报丧。报丧者首先要通知死者的姑爷(没有姑爷的由妹夫或老表代替),死者的姑爷必须立即准备丧礼(白酒、伞、一头牛)并先派人前往相帮。其次通知死者的后家,后家必须立即赶至死者入棺前的现场。一两天之内,亲朋好友特别是同姓的家族,都要赶来吊孝并协助料理丧事。若须请同姓的家族或亲戚待客的,则在对方家的楼梯上拴一条白带,表示“待客”。没有参加“待客”的人家则每家拿出一升米,用来帮助主人家。

  ·

  下祭

  天亮,摩师(阴阳先生)先来主人家吃饭,然后就去择墓地,再根据墓地的向位,结合死者的年庚八字,死的时辰,推算出“下圹”的时间。摩师择墓地回来,主人家的媳妇要端起一碗酒向摩师寻问墓地之事。摩师会说这酒如何好,再称赞墓地如何好,然后主人家招待摩师吃饭。下祭这一天是办丧事最隆重的一天。从早到晚,都有亲戚朋友提着祭品前来吊丧,一般来说布依族不送钱,

  ·

  布依族的丧葬仪式

  上粮是布依族举行的一项祭典仪式。死者所有的女婿,都需来为丈人或丈母“上粮”。“粮”以酒和钱代替,俗以上的越多,死者在天上就越富裕。魔公念到“上方(死者)开条子来啦!大姑爷许上三百五两银子的粮”,大女婿编连忙道---旱涝无收的话,地上一枚铜板或一杯酒。钱被魔公收得,就便当场喝了或者请其女婿代喝。

  ·

  布依族的“砍牛”仪式

  丧葬“砍牛”是布依族隆重的丧葬仪式。要砍的牛,或丧家自备,或女婿送来。“砍牛”仪式,一般择在村旁、寨脚、大田或宽敞的坪子上设祭坛,竖起一根有碗口大、高一丈二尺的木桩,顶上挂五彩纸钱吊花,每朵吊花挂一串鞭炮。距木桩约 10 米 ,并排摆两张间距约 2 米 的桌子,桌面上摆菜、酒、碗、公鸡、刀头肉。仪式由道士先生主持,参加仪式的主要是死者的孝眷、女儿、女婿和前来祭奠的亲友。仪式开始,从孝家出发,道士先生走在前头,孝眷、女儿、女婿等扛钱龙、凤凰、引吊、纸幡、纸旗、纸伞、祭幛。道士边走边念咒语,念唱完毕,女婿将牛挂在牛桩底部,道土先生扛着砍牛刀,站在凳子上,刀柄系谷穗和彩带,大声念唱数句咒语,才把砍牛刀交给砍牛的女婿。

  6、朝鲜族

  ·

  祭祀

  朝鲜族多履行土葬,有的地区也履行火葬。朝鲜族老人亡故,亲人三天内不准洗脸、理发,也不准吃干饭,而且必须穿孝。

  亲友来吊唁,首先在遗体前三叩首,再同死者亲属互相二叩首。

  举行埋葬一定要在单日。入殓时要给死者穿新衣,原来的衣服则烧掉。

  三天后埋葬。埋葬前要请风水先生选墓地,墓地多选在山坡的阳面,头朝山顶脚朝下。埋葬后,坟前置供品,叩首。

  以后要连续祀三天,饭前上供: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云”,第二天叫“拜云”,第三天带供品到坟地叫“三云”。

  以后每逢死者的寿辰、死日、清明、端午、中秋节等都要祭祀。

  ·

  殡葬礼仪

  朝鲜族丧礼包括出现丧事至丧祭仪式结束的一切礼仪。

  如临终、招魂、收尸、发丧、袭脸、成服、吊丧、葬礼、三虞祭、卒哭祭以及小祥、大祥等。

  祭礼只包括忌祭、时祭、俗节祭等。

  过去一般停灵三、五天、甚至七天,现在一般停灵两三天。过去把棺材放入丧舆里,由村里的青壮年抬着出殡。

  现在一般不用丧舆,农村以牛车、城市以汽车代之,而且城市里已实行火葬。

  过去,墓地多请风水先生选定,现在基本没有此习,只是村里年长者到附近的山上选择适葬的地方,一般多为阳山坡。

  ·

  “入殓”

  朝鲜族习惯土葬,人死后要经过“净身”、“穿寿衣”、“入殓”、“成服”等进程。老人亡故,亲人三天不准洗脸、理发,不准吃午饭。“袭”即给死者净身换新衣服。

  “殓”,即入棺,用白布、白绢 或麻绳捆尸3~7道后入棺,并用死者生前衣物或喜欢的东西填塞空隙,再封棺。之后,亲朋好友前往吊丧。

  停灵有3天、5天、7天不等,也有停一两天的。“殡”,即送葬, 一般由14人抬棺,棺两边各7人抬到墓地埋葬。丧主在自家立牌供奉。现在多履行火葬也有水葬(把骨灰撒入江河)的。

  出殡后要连续祭祀三天,饭前上供,每逢亡者寿辰、亡日以及清明、端午、中秋节都要祭祀。新中国成立后,旧的丧葬习俗已逐渐废弃,普遍履行火葬,祭礼也日趋简便。

  披麻戴孝者今不多见,也有以白胸花或黑臂纱代者。亲朋好友以戴黑纱,送挽联表示哀悼。此外,朝鲜族葬俗,夫妻各埋一坟,不合葬。

  亡后履行“祭礼”,即直系亲属丧亡故后一连祭三年。周年祭称“小丧”,两周年祭称“ 大丧”,三周年祭称“忌祀祭”,又称“节祭”。

  7、达斡尔族

  ·

  墓地和葬制

  达斡尔族实行土葬。过去各屯都有“莫昆”的公共墓地,墓地内各户都有指定的位置。埋葬次序顺着岗坡,长辈在上,晚辈在下,如是平地,长辈靠北,晚辈靠南。埋葬同辈人年长在左,年幼在右,晚辈先逝给长辈留位置,年幼先逝给年长者留位置。夫妇先后死亡要实行夫左妇右并骨。难产死亡、孕妇死亡及暴死者都进行火化,遗骨埋在别处。未婚姑娘死亡埋在别处。婴幼儿夭折,用草捆扎弃于野外。

  ·

  葬仪

  停放遗体:老人咽气后,更换寿衣,洗脸剃头(女人梳头),然后将遗体头南脚北停放在地下。遗体下垫板子,用白布遮脸,头前放供桌,摆鸡、米饭、果物等供品。遗体右侧放点燃的烟袋,由儿子、儿媳随时装换新烟。女儿蹲坐在头前,儿子、儿媳、侄儿、侄媳等跪于两侧,长者坐在炕沿上痛哭一场。然后通知本屯“莫昆”成员,同时派人到外屯通知娘亲和姻亲。“莫昆”亲属及死者生前友好前来吊丧时,儿子、儿媳跪陪。

  ·

  服孝

  死者的妻子、儿子、儿媳、侄子、侄媳穿全身孝服,孝期3个月。死者的弟弟、弟妹、叔伯侄子、第三代等腰系孝带,带头男左女右经肩头跨过,垂于背后止于脚踵,孝期2个月。五代内的“莫昆”近亲,腰系孝带,带头搭在前面,与衣服下摆相齐,孝期1个月。服孝期内男子不理发,妇女不戴首饰,不参加婚礼,不出嫁。孝期满后,到坟地祭奠脱孝,将孝服捆成一束,在烧纸的火焰上摆晃三次收起来。

  ·

  人口虽然少,葬礼讲究多

  达斡尔人是新疆人口较少的民族。他们的人口虽然少,但沿袭下来的丧葬习俗却十分讲究。达斡尔人由于敬老的传统和灵魂不死的信念,对于死者的安葬和悼念活动很讲究。对死者忌讳直言说“死了”,而是针对死者的年龄、辈份,采用不同的说法。如对长辈之崩,敬称为“成佛了”;中壮年之殁,雅称为“逝世了”;少年之殇,惜称为“少活了”;婴儿夭折,憾称为“没站住”;萨满过世,崇称为“上尚德了”(上了神坛)。

  ·

  丧葬方面的禁忌

  人将咽气时,不许全家人睡觉,以免死人将睡着的人的灵魂带去;停灵以后,不许猫接近灵柩,怕猫从灵柩上跳过,引起僵尸坐起来;禁用铁钉钉棺材,有外伤的人不能见尸体或灵柩,以免伤口发作;掩埋死人时,严禁选择双日;祖坟内不准埋葬未出嫁的姑娘、孕妇、无儿无女及传染病者;不能从门抬出尸体,必须从天窗抬出;服丧期间不许打架斗殴,不许参加娱乐活动和结婚典礼以及出远门,不许剃光、剪修指甲。

  8、傣族

  ·

  傣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傣族的传统丧葬,分土葬、火葬和水葬三种,以土葬为主。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每个村寨的四周,都有一块或几块墓地,有的把这种墓地称作龙山,傣语叫作“坝消”,“坝消内的林木,是不许砍伐的,把它称为“龙林”。久而久之,“龙林”苍劲挺拔,葱茏青翠,变成了一片风景林,使傣家村寨自然风景更加秀丽。埋葬死人的墓地分三种情况:一是正常病死的人埋在一个地方;二是没有成人的孩子死又埋在一个地方;三是非正常死亡,即暴病死、凶杀死、溺死等,另外埋在一个地方。有些地方,则将第三种不是正常死亡的人,实行水葬。让邪气随尸体一起被水冲走。过去,傣族实行严格等级制,人死了,叫法和葬法都不一样,帕漳屺佛爷死了叫“涅磐”;(土司)死了叫“暖且”;头人死了叫“信佐”;佛僧死了叫“桑奔”;一般百姓死了叫“歹”或“桑佐”、“信西”。土司、头人和佛爷等有地位的人死了,实行火葬,祝福早日升天;一般的百姓死了,则实行土葬。

  ·

  花腰傣族的丧葬习俗

  腰街曼蚌村公社所在地小抱垴寨,座落在楚雄至墨江公路沿线下方的一座小丘陵上。全寨有28户,139口人,居民全是傣洒支系。我考察当天,即遇上了当地傣族的葬礼。死者家平顶土掌房二楼上,高竖着招魂幡,唢呐声时断时续。随着悲怆的乐声,我来到死者家考察葬礼的情况。死者家一楼的阳台上,几个成年男子围着一张小桌子,在剪招魂幡上的纸花图案。图案与死者的性别有关,男性的是牛、马等大牲畜图案,女性是稻谷、纺织图案。这家死者是女性,所剪的图案是纺织品的菱形和谷穗。灵堂的过道是招待吹鼓手的地方,矮桌上摆满了酒肉,吹鼓手不停地奏着哀乐(乐器主要是汉族的唢呐、钗鼓,傣族只有铓锣)。灵堂里光线暗淡,灵柩停在靠东方顺墙的一侧,放在两条长凳上,与汉族的棺木相似。

  ·

  埋葬死人的墓地

  埋葬死人的墓地分三种情况:一是正常病死的人埋在一个地方;二是没有成人的孩子死又埋在一个地方;三是非正常死亡,即暴病死、凶杀死、溺死等,另外埋在一个地方。有些地方,则将第三种不是正常死亡的人,实行水葬。让邪气随尸体一起被水冲走。过去,傣族实行严格等级制,人死了,叫法和葬法都不一样,帕漳屺佛爷死了叫“涅磐”;召勐(土司)死了叫“暖且”;头人死了叫“信佐”;佛僧死了叫“桑奔”;一般百姓死了叫“歹”或“桑佐”、“信西”。土司、头人和佛爷等有地位的人死了,实行火葬,祝福早日升天;一般的百姓死了,则实行土葬。

  ·

  傣族的丧葬习俗

  在傣族村寨,凡是人死了,要根据死者的不同年龄、不同身份和不同死因而采取不同的丧葬仪式。丧葬方式有火葬、土葬、水葬和天葬四种。火葬是西双版纳很早就有丧葬习俗。寺庙里的佛爷、领主、僧侣和德高望重的人死后,多用火葬;土葬是西双版纳傣家人的主要丧葬方式,过去在临江河居住的西双版纳人,曾有水葬习俗,无论是病死、凶死、暴死,均用水葬,现已渐渐废弃。天葬是应极少数人生前的嘱咐,采取天葬仪式,以求灵魂升入天堂。按照傣族的风俗,人死后,要把死者抬到房屋中央,由亲在或子女用温水洗尸,然后穿上新衣服。洗脸时,要由下往上,上衣要反穿,即衣扣扣在背部,以示与活人区别。穿上衣服以后再用白布裹尸,并停放于屋内。这时,全家人就开始放声痛哭。寨子里的人听到哭声以后,就要赶来吊帮忙。同时,要及时通知附近的亲友到场。

  9、德昂族

  ·

  葬礼茶

  云南德昂族一般实行土葬,下葬前,要在家中停棺三日,并请和尚念经超度。

  这时,其家属要用竹篾与彩纸编扎三座小竹房,称为“合帕”。

  其中一个罩在棺木上,合帕内放置茶叶、烟草、芭蕉、米粒、水酒等供物及死者生前用过的碗筷、竹筒、烟盒、衣物、砍刀、锄头等部分用具。

  是供亡灵在阴间使用的;其余两座竹房则随死者送至坟地烧毁,意为“献给亡灵的住房”。

  合帕中的食物可多可少,但茶叶必须放置其内。这种风俗被称为“德昂族葬礼茶”。

  ·

  念经超度

  人一旦断气,其家属即在门外对空鸣放三枪,向亲戚朋友和邻居报丧。

  这时,近亲、家族、村寨邻居闻迅后,纷纷奔赴死者家中帮助料理丧事,同时亲友们各自带些米和菜之类,有的还提着肉,拎着干巴之类。

  妇女们首先帮助背水,煮饭,男人们则忙着给死者准备棺木。

  棺木一般根据死者家属的经济情况决定,经济情况好一点的,就请汉族或本民族的木工师傅做一具汉族式的棺木,经济条件差一点的人家,则由亲友帮助砍一株大树,取下根部一段,弄成大、小两半,中间枢空,制成简单的棺木。

  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就是砍几株大龙竹,剖成竹片编一具竹棺材。在准备棺木的同时,一部分人便用一种特定的树叶蘸水洗涤尸体,穿上衣服,然后入棺。

  入棺后即请佛爷(和尚)择吉日安葬,停尸家中一般不超过三日,在这期间每日须请佛爷念经超度,祷祝死者的魂进入西方极乐世界。

  ·

  出殡

  出殡时,棺材小头朝前,大头朝后(即死人的脚朝前,头朝后),意思是要亡魂向前走,不能倒回来。

  送葬队伍从寨子出发直到山上的公共墓地,一路上连续不断的鸣枪,意思是通知土地神。

  有死者的魂来了。埋葬完后,由长老念祷词,说明死者和活人走的是两条路。

  死了的去阴间找归宿,活着的好好回家。

  长老念完祷词之后,各人拿一树枝拂身,表示扫除身上的邪气,就可转身回寨子,返回时不能转头向后看。

  葬后七日,死者家属再请佛爷念一次经,他们认为这样可以超度死者及早转世投生,并嘱咐他来世也要变人。

  10、东乡族

  ·

  东乡族丧葬习俗

  东乡族实行土葬、速葬。通常在逝世当天料理丧事,进行埋葬不隔夜。只有亡人的直系亲属因路远赶不及当天奔丧的,才破例等候一天。丧葬较节俭,亡人埋葬不用棺木,不戴饰物,不陪葬。东乡族把裹尸布叫“克凡”(一译凯凡),尸体叫“埋体”。逝世叫“杜亚依结”,忌说人死,只有动物死了才说死。人逝世后,家族立即商议丧葬之事,推举年纪大的人主持治丧,并立即派人通知亡人的各方亲友和邻近乡里,东乡语叫作“开连库和”即“报丧”,告知亡故时间和送葬时间、地点。亲友、邻里闻讯来到亡人家,向家属表示安慰,叫“他节”。亡人家属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出散“乜贴”,即为掉念亡人施舍现金。人逝世后,将“埋体”放在洗尸的“水床”上(即一块大木板),由亡人的亲属“抓水”(净尸)。男性亡人由舅舅家来的人或阿訇洗,女性亡人由娘家的人或老年妇女洗。净尸后,用“克凡”包尸,“克凡”要按一定的规格剪成上、下身几块,才能使用。抓水”后转“费达也”(一译“非提也”),这是一种赎罪仪式,送葬前请阿訇、满拉数十人,为亡人举行。之后,将亡人放进“塔布”(似匣子)盖上绿色或白色的绣单,绣单上绣有阿拉伯文《古兰经》语录,抬到清真寺站“则那孜”(一译“之拿节”,即行殡礼)。

  ·

  “速战速决”的葬礼——埋葬不隔夜

  乡族对丧葬很重视,对所有亡者,不分年龄性别,一样对待。东乡族实行土葬、速葬。通常在逝世当天料理丧事,进行埋葬不隔夜。只有亡人的直系亲属因路远赶不及当天奔丧的,才破例等候一天。丧葬较节俭,亡人埋葬不用棺木,不戴饰物,不陪葬。东乡族把裹尸布叫“克凡”(一译凯凡),尸体叫“埋体”。逝世叫“杜亚依结”,忌说人死,只有动物死了才说死。人逝世后,家族立即商议丧葬之事,推举年纪大的人主持治丧,并立即派人通知亡人的各方亲友和邻近乡里,东乡语叫作“开连库和”即“报丧”,告知亡故时间和送葬时间、地点。亲友、邻里闻讯来到亡人家,向家属表示安慰,叫“他节”。亡人家属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出散“乜贴”,即为掉念亡人施舍现金。人逝世后,将“埋体”放在洗尸的“水床”上(即一块大木板),由亡人的亲属“抓水”(净尸)。男性亡人由舅舅家来的人或阿訇洗,女性亡人由娘家的人或老年妇女洗。净尸后,用“克凡”包尸,“克凡”要按一定的规格剪成上、下身几块,才能使用。

  ·

  和政回族、东乡族丧葬

  回族和东乡族的丧葬是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的仪式举行的。在一般情况下,老年人、重病人生命垂危时,其家人或身边的人必须请阿訇或长者念“讨白”(向安拉表示忏悔)。当病人已故后,守护者及时为遗体合目闭口(用干净的白布兜裹住)理顺手足,然后将遗体停放在木床上,并及时通知亡人亲属朋友和本“者麻体”前来送“埋体”,同时通知本“者麻体”的青年人在自家坟地里给亡人挖“埋咱”(坟)。凡是前来送“埋体”的人一般都给亡人家属赠以钱粮。送葬前由阿訇或长者给亡人“抓水”(洗净遗体),完毕后用“卡凡布”(白布)包裹亡人,停放于院内或抬至清真寺,由阿訇领着亲友举行葬礼,叫“者那制”,举行完由亡人的晚辈、亲属用担架将遗体抬往“埋咱”(坟墓)入葬。入葬时阿訇和会念经的人们念《古兰经》,送“埋咱”的人们环跪于坟墓周围,入葬完毕,阿訇念完经后,亡人家属向前来参加葬礼的亲属和“者麻体”的人们舍散钱物“海地耶”,入葬时阿訇和会念经的人们念《古兰经》,送“埋咱”的人们环跪于坟墓周围,入葬完毕,阿訇念完经后,亡人家属向前来参加葬礼的亲属和“者麻体”的人们舍散钱物“海地耶”,

  11、侗族

  ·

  侗族的殡葬仪式

  上祭于死者去世后第二天举行,祭品须有鸡、鱼、肉“三牲”,诵毕祭文,锣鼓、唢呐、铁炮齐鸣,加上道士的念唱和妇女的哭声,整个葬礼显得十分隆重而悲哀。此外,还给每个参加葬礼者发一条白孝巾,扎在头上为死者戴孝。在棺木入土之前,把纸钱、树枝、杂草丢在空中燃烧,又杀死一只鸡丢进去,让它在火中蹦跳至气绝才取出.最后沉棺于穴中埋葬。

  丧葬过程

  ·

  从宣告死亡到“娘家人”到来

  家有老人病入膏肓,子女不离身旁。老人落气时,丧家鸣放铁炮或纸炮,曰“落气炮”。意思有二:一是送死者灵魂升天,到侗族传说中的“高顺俄安”(理想中的极好地方)去;二是告知四邻,家中老人已离人世,希望乡邻迅速到场,帮助处理丧事。家中死了人,是一件极为悲痛的事情。但当时还不能哭,要立即用一个空器皿烧香化纸,称为“落气钱”,为让死者在去“高顺俄安”的路上有钱作盘缠。

  ·

  从尸体入棺到灵堂守护

  入棺时,鸣放三响铁炮及燃放纸炮告众。茅贡、酒潮、坝寨等地,入棺时死者子女配偶弟妹等一律回避。四寨、岩洞等寨,入棺前一切事务都由旁系亲属料理,子女在父母病危临终时就已离开回避。龙额、岑引等寨,如死者是老人,亲属打伞遮死者尸体抬至鼓楼或公共场所入棺,连设宴待客都在鼓楼进行。以上作法主要是怕死者留恋家人,如入棺时见面,怕死者把亲属的魂魄带入阴间,

  ·

  从出殡到“黄金落窖”

  出殡之日,凡抬死人经过的巷道,家家户户插树叶,岩洞一带则晾白布,以示辟邪。出殡之时,一般沿街由一人专撒纸钱、米,称为“买路钱”,意即给了买路钱,一路不受鬼神阻挠,能够顺利通过。但也有不撒钱米的。如黎平城关附近的上午开寨,他们说这块地方是他们祖先首先开发的,路也是他们祖先开出来的,用不着花钱向谁买路。

  ·

  黎平侗族丧葬习俗的特点

  黎平侗族信仰“阴阳一理”之说,认为阴间和阳间都是一样的。他们所构思的冥冥世界,并不是阴森可怕的地狱,而只是稍稍有别于阳世间的另一个世界的住所,也就是死者的故地。在那个世界里同样要用钱,要吃食物,要穿衣服,要有住房,仍有村寨之分。在侗族歌谣里描述的那个世界,地名叫做“高顺俄安“,当地的情景是“那里的人也吹芦笙,也踩歌堂”,“那里的人不种禾谷也得吃,不种棉花也得穿”。这里,俨然像死者转到了良好的归属之地。因此,黎平侗族在丧葬的诸事安排上,都是按照现实生活来进行的。

  12、独龙族

  ·

  尸体停放期间

  村寨有人死时,全体村民及远近亲戚朋友都要前来吊唁,并送来粮食、肉类、鸡、酒等食物。

  有的地方在人死的当晚,要通夜在屋内生火,以防“鬼”来吃掉尸体。

  而且要有一个人常在屋外大喊,大意是“人骨鬼吃不下,鬼会全死的”。

  尸体停放期间,一般不影响日常的生产活动,到埋葬当天,则要停止一切生产活动。

  据说如不这样,山上会滚石或继续死人。

  人死后的第三天,便由死者家属领祭品捧到屋后扫净的坡地上放好。

  点燃松明青松毛,等主祭巫师祈祷之后,青壮年射手们即拉弓扣箭,齐射各种动物模型。

  接着,主祭人把动物模型撒向围观的人群。这时锣鼓齐奏,人们结圈歌舞,尽兴方散。

  ·

  出殡要祭祀

  凡死于流疫或凶死的,因认为他们的亡魂很可怕,一般行火葬和水葬。

  火葬者,将尸体抬放在已架好的一堆矮塔型木柴堆上,四周点火,边烧边用木棍翻动,以使之全部烧透。

  火化之后,葬仪即告结束,不收骨灰,也不掩埋骨灰,有的还把死者的衣服和房子一起烧掉。

  水葬更简单,把尸体抬到江边放入水中冲走,葬仪即告结束。

  正常死亡者及妇女难产死的皆行土葬。

  ·

  至于土葬的葬仪,方国瑜在《滇缅边界的菖蒲桶》中记述:“死后停在家里,亲友来吊者,都带着一筒酒,以少许注于死者之口。

  停一二日,在房子左挖塘,葬以木棺,也有用一块板子或一张竹帘,置死者于其上掩埋,上面拿石板或木板围架着。

  把死者生前所用的弓箭挂在里面,妇人则放在筐子,埋毕,回来酬客。

  若死者是患传染病的,则家人走避,且告亲友勿吊,只请尼扒(巫师)殓埋。”这套葬仪,如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

  ·

  驱鬼送葬仪式

  由于独龙人信仰原始多神教,所以在出殡时,须举行驱鬼送葬仪式由一老人在前面挥刀驱鬼。

  在葬地划定坟圈,尸首侧卧,面向太阳升起的地方,与死者的房子、坟场、太阳升起的地方成一条直线。

  首先,尸体必须从后门或从地板上开口抬出,否则认为恶鬼仍在房中,会继续给人们带来灾难。

  尸体抬出房后,由巫师挥刀在前赶恶鬼,以求死者灵魂得以安宁,家族和村寨老少则随后送葬。

  到墓地后,巫师卜卦选定地点,即挖土下葬。独龙人无垒坟习惯。

  有的地区从埋葬之日起,要连续在坟前点火十天,并砍一根竹子折为两截,一半插入坟上,一半插入屋内,据信只有这样才能防御鬼魂的侵扰。

  参加埋藏的人,事后都要到河边洗脚,以防鬼魂缠身。

  13、鄂伦春族

  ·

  “人死后,灵魂不死”

  鄂伦春族长期在大、小兴安岭一带游猎。猎枪是惟一的生产工具,猎场是公有财产,猎物则平均分配,交通工具是猎马。鄂伦春人一年四季在大森林里游猎,饱览四季的风霜,过着自由丰富的游猎生活。鄂伦春人世代特有“人死后,灵魂不死”的观念。认为人的死亡,都是命里注定的,人的来源之处也是人的最终归宿之处。因此,鄂伦春人认为,亲人死后,活着的人,不能过于思念死去的亲人。如果过分思念和悲伤,就会使死去的亲人不得安宁,而且活着的人会得病。所以,鄂伦春人大多比较节哀。鄂伦春人死后安葬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风葬。鄂伦春人风葬的习惯是为了让人的灵魂升天,干干净净地去阴间,继续阴间的游猎生活。丧礼一般都由老年人主持办理,并不准狗靠近“灵堂”,猎人要把狗拴到离“乌力楞”很远的地方,不让狗随便乱走动。小孩子也不许参加葬仪。鄂伦春人认为,如果狗接近了死者,会使死去的人像触电一样坐起来。如果是老年人故去后,整个“乌力楞”里的老人要静坐七天七夜。请“布阿奇”诵经,吟诵故去老人的一生中从出生、成长到老去的酸甜苦辣;并祈求死者安宁,做一个“好神”。然后吟诵的老人说:不要回头观望,要为活着的后代蹬出福份,不让他们得病,要保佑他们。鄂伦春人死者穿的丧服很有讲究。一般要制作三至五件或七件丧服,都是单件。纽扣的部位要用剪刀剪掉一个小口,或把衣服边剪掉一角。在死者棺木里要装进水头制作的猎枪、斧子、锅、碗、烟等。这些东西也要弄坏一小块,装在棺木里,据说只有这样作,到了阴间才能得到这些东西。除以之外,还在制作的坎褡子里,装进三样以上粮食。然后将死者生前用过的东西烧掉,或把东西包好放在死者腿的下面。另外在棺木的褥子底下放一至两张烟叶,据说柞木棺就不长虫子。还有一说法,就是死者去阴间的路上如遭遇路边的野鬼抢烟叶时,可分一些给野鬼,使死者一路顺风。

  ·

  灵魂永存——风葬

  风葬时用两棵一米五左右间距的树,树枝上放两根粗的断水,用马鬃绳绑紧,然后,把棺木放地上,棺木后面用三角形木架子顶住,这样无论多大的风也吹不倒了。另外,还要用桦树铺底,以防风大掉下来。

  棺木上面还要压上松树皮。一般而言,猎人故去必须陪葬其骑过的猎马;如家庭不富裕,猎人的长子就牵着马并把牵马绳搭在左肩上,直走到棺材边儿,然后将牵马绳放在棺材上片刻,最后,再牵着马绕棺材走三圈。还要边走边说:“我给你送猎马来了,请您收下”等话语。

  这样就可免杀这匹猎马,同时也履行了陪葬马的孝礼。丧葬仪式后,死者的亲戚中平辈和小辈的人都要向死者磕头告别。葬礼结束后,送葬的人不许往后看,这里的说法是:如果回头看,死者的灵魂会跟上来。还有,鄂伦春人如果在外地打猎时得疾病而死,不管死在什么地方,都不准带回部落里,只能在外地安葬,在什么地方死就在什么地方安葬。因为鄂伦春人认为:这是死者本人自己选择的地方,所以只能在那儿安葬。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把死者带回部落,会给整个部落带来不吉利。

  出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部落里的男人去处理。去时还要领见过世面的人去。

  风葬时,要用新打的野兽肉供奉三天之后方可风葬。如果死者家的马匹多,就可以杀马陪葬。如果没有马的人家就用桦树皮“布呼托”刷马鬃,然后烧掉“布呼托”,这种替代的方式,意思就是说他在阴间也可以有马骑了。

  ·

  安宁、舒适在阴间——土葬

  鄂伦春人过去在打猎时,家里的人都 知道他去什么地点、什么方向去打猎。当时由于医疗条件差,有的人在外打猎时得了急病,无法治疗,死在外面。家里人如果发现出猎的人长时间不回家,就会按猎人出猎时的时间,用枪绑上斧子算卦,卜算是否遇上难事或得病或死亡。鄂伦春人在占卜时,口中念念有词,当枪绑上斧子后,占卜的人只用一只手就能直直地抬起来。这时,占卜者就会明白在外打猎的猎人是生是死。在鄂伦春部落,过去传说一般人死后,会有这种现象发生:有的人在死后会托梦给自己家的孩子,孩子就会哭并且说出来,这时,家里人就会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然后,在孩子的脑袋上蒙上黑布,这时,孩子会马上说出他爸爸是在哪个地方死去的。因此,鄂伦春人认为:“灵魂是有的,灵魂跟活人一样,有聪明的,有愚蠢的”。聪明的灵魂跟活人一样。所以鄂伦春人自古以来相信萨满教,相信天神(白那查)。因此鄂伦春人每换一个地方居住,就会在粗粗的松树上刻(白那查)天神像,还供奉食品。

  另一种丧葬方法是土葬。一般老人死去后都会选择土葬,(主要是在夏、秋、春死亡的)土葬时要盖架子型的小房子,然后把棺木放在土中掩埋。如果风葬许多年以后架子倒了,就还要在原地打架子并将棺木埋在土里。人骨是不能乱动的。对死者的埋葬还有特别的说法,就是必须在有山、有水,晒不到太阳的地方埋葬。意思是“安宁、舒适在阴间”。活着的人也会感到安慰。埋葬时,死者的亲戚、朋友要给死者磕头。

  人死后第七天,整个部落的人要一宿不睡觉,给死者供奉。据说人死后第七天时,会回来向亲人和亲戚告别。供奉仪式结束后,所有的人都要吃掉供过的食物,因为普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福份。

  14、俄罗斯族

  ·

  一、概况

  俄罗斯族,是俄罗斯移民的后裔,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俄罗斯族总人口为15609人。俄罗斯族在全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黑龙江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等地共约1.4万人,占俄罗斯族总人口的89.40%。

  俄罗斯族实行土葬。人死后,由亲人给死者洗理,然后给死者头上包一块红布,戴上帽子,换上新衣,在尸身旁点燃蜡烛,让亲友们向死者告别。

  停尸三日后入殓,棺材呈六角形,外刷黑漆,内围白布,底部垫有被褥,尸身上盖被子,棺内放几件死者生前经常使用或喜爱的物品。入殓后,棺木暂不钉棺盖,用白布系好,用人或车运往墓地。在墓穴旁,在送葬的亲友向遗体作最后的告别,即钉好棺盖,埋入墓穴。俄罗斯丧葬均为木棺土葬。埋法是将棺材在墓穴底部用松木垫起20厘米高,棺材周围竖立4根木柱,上面架起4根横梁,梁上盖木板,再铺桦树皮(耐久不易腐烂),然后填土。

  下葬时凡人死,无论男女老幼均内衬白衣,外部穿戴整齐,停放室内,头向墙角有圣像的地方,脚朝着门,旁点腊烛,长者念诵例行的祭词,亲友鱼贯而行向死者告别,然后将尸体入棺,送墓地埋葬。均为木棺土葬。

  埋法,是将棺材在墓穴底部用松木垫起20厘米高,棺材周围竖立4根木柱,上面架起4根横梁,梁上盖木板,再铺桦树皮(耐久不易腐烂),然后填土。葬式为头东脚西,面朝日出的方向。墓上树立十字架,上刻死者的姓名和生卒年月。葬后,亲属要定期举行悼念仪式。子女臂缠黑纱,以志哀悼。也有在清明节去扫墓的。

  过去有教堂时,东正教信徒死亡,下葬前要将棺材抬到教堂,经牧师祝祷后,再由其导引,家属、亲友跟随一起到达墓地下葬。

  ·

  二、禁忌

  ◎ 俄罗期族很讲究礼节,见面时要打招呼,或鞠躬行礼、握手;

  ◎ 在社交中,接吻礼节也比较盛行;

  ◎ 到俄罗斯族家作客时,要先敲门,进了屋子要摘帽,坐在主人让给的座位上,不能坐床;

  ◎ 在给人递烟时,不得单独递一支,而要递烟盒,点烟时,不能一根火柴点三个人的烟,吸烟借火时不能拿对方的烟;

  ◎ 妇女在长辈或客人面前,必须戴头巾,以示尊重;

  ◎ 最隆重的传统礼节是用面包和盐迎接客人,象征善意和友谊;

  ◎ 来客须用刀子切下块面包沾少许盐吃下后才可进屋,过去是用于迎新娘和贵宾的,现在也用于一般社交场合;

  ◎ 吃饭用过的刀、叉、勺不得放在桌布上,要搭在盘沿上;

  ◎ 俄罗斯人忌送黄色礼品,认为黄色表示不忠诚,蓝色代表友谊;

  15、鄂温克族

  ·

  丧葬习俗

  索伦鄂温克人在老人故世,五代内都戴孝。儿子和儿媳要穿白色孝服,出嫁的姑娘也要穿孝服,女婿可以不穿。服孝期限为三个月。这期间禁止打架,无论男女都不结头绳,男子不理发,不能刮脸,不能喝酒,女子避免穿艳服,年节守灵位,不外出拜年,不燃放爆竹,不能参加宴会和娱乐活动。叔叔去世,只在身上斜一条白带子,腰上横一条白带子。

  孙辈的人们,只扎白布腰带,戴孝期是21天。兄去世,弟弟也是同样。

  舅舅去世,外甥们一定参加葬礼,也要拿出一些钱或羊来表示致祭,有些地区穿孝一个月,有的地区可不戴孝。

  母亲去世,一定要通知她的娘家,娘家晚辈的人们可不戴孝。姑姑去世,也只是至祭,并不穿孝。对于女性去世后不通知娘家,或接到通知不来的人,人们通常表示不满。

  父母去世,儿子穿孝的同时也要扎白布腰带。对母:白布腰带一端要从腰间向上,通过右肩而夹到腰背上,意味着母亲是开右襟的纽扣,给吃奶养大了自己,所以要这样感恩。对父:腰带的一端要由腰间通过左肩而夹到背面的腰带里,意味着感谢用肩膀的力气负担了对自己的养育。人们一看腰带的结法,即知道是丧父还是丧母。儿媳和出嫁的姑娘戴孝,腰带不通过肩上。

  在戴孝礼仪比较严格时期,孝服和带子于孝期满后,举行简单仪式,由别的姓氏的人给解脱下来,并送给那人,一般是由亲戚关系的人执行。

  萨满死后,其子弟戴半孝,即把一小块白布缝在帽子或衣服上,戴孝期一般是九十天。但萨满的妻子要戴全孝,穿白孝服,戴孝期为三年。

  使鹿鄂温克人在父母死后,儿女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得刮脸、理发。另外父母在世时,一般不留胡须,但是父亲去世后长子可以留胡须,弟妹特别多的人,认为一家中没有一个留胡须的人,小孩们就会死。

  ·

  停灵、吊灵

  索伦鄂温克人在老人过世后,首先使其闭眼、合嘴,眼嘴不合拢认为死者的灵魂不归天,惦记儿女,会给儿女带来病灾。其次是把手和脸洗净,男要理发刮脸,女要梳头。再为其换上寿服,戴上帽子,女人戴头巾,仰卧躺好,用呈文纸蒙住脸和手,也有用白布蒙脸的。(辉河地区的鄂温克人给老人换上服装后,在死者的铺位上搭一个蓝布帐篷)死者前面放一个供桌,供有肉食、乳食、各种糕点食品、水果、糖、酒等,还要杀一只鸡供在供桌上。装上一袋烟点燃,掖在枕头旁。在灵前烧香,烧金银箔纸叠成的元宝、纸钱等,全家在其灵前磕头恸哭。

  在老人弥留状态时,就要通知直系亲属及老人关系密切的朋友,过世后要派人通知其他亲属及朋友。每次亲属朋友吊唁时,其子女都要陪来人一起磕头。

  停灵情况和季节有一定的关系,在夏季多于去世当日发葬,其他季节则根据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在逝世第三日发葬,如老人子女或亲兄弟姐妹在外地,需停灵数日等待。对于女性逝者要等到娘家人来后才能出殡。据《鄂温克族社会历史调查》记载:阿荣旗查巴奇乡当过“佐领”的人去世后,全牛录的人都参加,甚至其他地区如格尼、讷河的人都来。在老“佐领”的院子里把他生前的功劳都摆出来,遗体仍要戴上官帽,并穿上礼服,也入“毛哄”的坟地①。“佐领”去世最少要停灵三日以上。发葬日距去世日是单日,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等。

  16、高山族

  ·

  高山族丧葬的类型

  裸葬。高山族的一种随葬习俗。人死后,脱去衣服,用鹿皮包裹,亲属四人将尸体抬至山顶,打开鹿皮,使尸体置于其上,再把死者生前所穿衣服盖在身上以殉葬。俗认为,这样还“洁”而去,尸体虽裸露,但灵魂却穿了衣服;人死后尸体无关要紧,无形的灵魂却可以离开肉体而存在。 高山族丧葬风俗。高山族人认为,非自然死亡者是“恶死”,对“恶死”者尸体葬法与“善死”者不同。

  ·

  高山族平埔人的丧葬习俗

  平埔人把死亡叫做“马歹”、“麻八歹”、‘猫描产”。把恶死定义为:自杀、野外暴毙、出草战死等。草草掩埋了事。对于善终之人,各地区的埋葬方法又有不同。有的男女老少皆裸体,有的用鹿皮包起,有的用草席裹起,有的用棺木,有的用石板,还有的用大窑缸及竹编器,种类很多。殉葬品有用死者生前文物、器皿或杂物的一半。

  ·

  高山族阿美人的丧葬习俗

  当病人病危之际,家人就开始为他洗净全身,换上干净衣服,搬到另一处居住,然后请巫师持香蕉叶呼男神、女神为病人禳祓。如不能好转就要开始处理后事。亲族全体要齐聚病人身旁,病人如果清醒,就向家人留遗言。气绝后,如果是男人死了,就由其兄弟将金属饰物放在死者的手中,左授铜铃,右手项链,盛装衣冠,扶头向南,妹妹将特制的糕放于死者背甲中。

  ·

  高山族泰雅人的丧葬习俗

  泰雅人认为死亡是灵魂出窍不归。凡是在家去世,而且有亲属在身边的,就是善终;死于野外、被害等非常自然死亡,以及自杀、难产死亡等均属恶死。善终之人断气时必须由亲人抚其右手,如果断气时没有亲人在场,也是不吉利的,需要请女巫禳祓。断气时。亲属应让死者合上双眼,如果眼白外露,就会被认为家中还要继续死人。

  ·

  高山族赛夏人的丧葬习俗

  赛夏人认为生灵从身体中出去了,也就是死亡了。衰老及病死为善终,横死与战死为恶死。恶死者,除氏族中年长者,其他人不能触其尸体。横死者由首先发现者告知其亲族,就地掩埋,举火行家,在掩埋处堆石以示禁忌。善死者,于弥留时家人须将其移于地上,凡在床上也为恶死,家人也须弃屋,另建新屋。病危者临死之前需移于地上,家人为之洗浴,断气后,为其更换盛装。

  ·

  高山族排湾人的丧葬习俗

  排湾人也认为病死在家中是善终,摔死于野外为横死,妇女难产为恶死,一岁以内婴儿夭折,无善恶之别。对善死者要由近亲梳头更衣,男性头上戴花圈插羽毛,头人四根,武士两根,普通人一根。女性头巾中塞槟榔子,背负背袋,内放发火器、银币及小刀等。然后把尸体移到地上,将上下肢曲折,缚于胸前成蹲坐状,以布包尸,只留头部露出。

  17、仡佬族

  ·

  仡佬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近现代以来,仡佬族已经放弃了上述费用耗时的特殊葬俗,改行土葬。在丧葬仪式方面,各地仡佬族的做法大体一致。在某些具体环节上,各地又有不同之处。仡佬族的坟地多选在山坡上,因此出殡称为“上山”。孝子执“引魂幡”引灵柩前行,亲友随后送葬。仡佬族出丧一般不丢“买路钱”,因为当地各族人民都承认仡佬族为本地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墓穴用石板或石头砌成,刻饰花卉鸟兽,人物故事,楹联墓志。

  ·

  仡佬族的丧礼仪式

  仡佬族主要实行土葬。其丧葬习俗很多。死者牙齿齐全的必须敲掉一颗。老人临终时要由儿子抱着送终,多子者,一般由长子抱。老人嘴里要含一块银元,无银元的须拿一些银饰放在其手中。麻江地区的仫佬族是在老人断气后取出,凯里地区的却是在入棺后取出。正常死亡的一般要经过报丧、沐浴、小殓、入棺、祭祀、开路、出殡、抬丧、安葬、伏山、居丧等过程。

  ·

  古墓葬

  仡佬族先民的墓葬形式有:崖隙葬、岩洞葬、石板墓、大土坟。比较典型的古墓葬遗址有:铜鼓岩崖隙葬:位于县东南五德镇铺庭河左岸崖间。其铜鼓岩为三道拐大山梁子之麓,下临铺庭河,终年流水,对岸有小路和农田。其岩面高约80米,宽约30米,见有5个孔穴呈梅花形,中间的孔穴广阔丈余,从对面的小路看上去,其中有两个圆形木桶式的棺木并排出露于洞口,可望而不可及。

  ·

  送葬之俗

  仡佬族老人死后,门楣上要贴“当大事”三个大字,对联有如“手执竹杖(母亲为“桐杖”)三冬冷,身披麻衣五更寒”等字样,都用黄色纸书贴。并以白纸3寸宽尺余长的条幅贴于大门上和“香火”上。亡者停于堂屋右侧地上,亡者先是头朝外脚朝内停放,更衣后才脚朝外停放。脚前点一盏桐油灯;白纸覆面。身上盖着白底红面的“老被”。以长女婿所送的“幛”作为“陪灵幛”(或称“背灵幛”),置于“灵堂”之上。其幛长约丈余,宽约5尺,布上直书,“泰山其颓(岳父)、”“驾鹤归西(岳母)”等字样。亡者之女或干女、姑表亲也要送幛送老被。

  ·

  盖灯打绕棺

  “盖灯打绕棺”之俗如今仅流行于部分乡镇农村。较有财力的丧家,在唱了两夜孝歌之后,请“先生”(道士)来主持“打绕棺”仪式。丧家将“亡人”入了棺,木板封盖之后,灵柩放置在堂屋中央。“先生”及其弟子们在棺上摆设了十二殿闫君牌位,并设明灯、疏文、净茶、礼品等物;又在棺木四角插上“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以及“中黄”五方之位。凡是“孝家”的孝子贤孙都要到场,身穿白色的孝衣孝鞋。孝帕布封住头顶,颈后用麻捆住,长长地拖于身后;头上还要用篾箍固定着,箍上吊着三四个棉球悬于额前面颊。由于打绕棺比较罕见,往往前来观看的人也多。绕棺之前先要站好队,孝子中的长子手端“灵牌”,另一孝子手执“引魂幡”,其余孝男孝女、紧随其后。“先生”手敲金钹叮当响,念起了长串的“赞叹词”。大意是赞颂“释迦佛祖”、“观世音菩萨”、“大孝之人木莲真者”。

  18、汉族

  ·

  “守制”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

  “整容”“遗像”“纸活”

  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

  ·

  告别仪式

  进入殡仪馆后:

  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

  丧宴

  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骨灰寄存,结束。

  19、哈尼族

  ·

  搓厄厄

  哈尼语音译,意为“哭死人”,是哈尼族的丧俗。哈尼族认为生命是有限的,凡寿终正寝的老人,都要举行“搓厄厄”仪式,哭丧气氛是欢乐多于忧伤,而年轻的人死亡或非正常死亡,则认为没有享尽天年,是真正的悲哀,故不行搓厄厄。哭丧专门有训练有素的“搓厄厄玛”(即哭丧女),本家妇女中有长于此道的,可以不用,一般请外人来哭,意为“我心中的悲哀像高山一样大,压住我的舌头哭不出来,还是请一个文明的人来代表我表达心意吧。”另一用意则是为了增添欢乐热闹气氛,这时请来的搓厄厄玛就不止一人而是几个到十几个。

  ·

  搓西八堵

  搓西八堵。哈尼语义是“送葬”,是哈尼族的葬俗。哈尼族的送葬出殡是家族内最盛大的集会,届时寨内寨外的同姓东家成员都须聚齐,男女一律盛装(黑衣黑裤黑包头),女子佩带所有银饰(古时佩戴海贝),一人打一把黑布幡。成群结队,前呼后拥,蔚为壮观。亲眷中,地位最尊显的是舅舅。主人死后,儿子不计路程远近。要亲自去把舅舅背来家中,对他磕头下跪说:“我们不是不孝顺老人.他病时请过多少贝玛退鬼,吃过多少药治病,千方百计治疗。终于无效,不幸去世、麻蛇大是龙,人大是阿舅,请阿舅体察我们的苦心!”说完要送数十至上百钱给舅舅。

  ·

  诗比那比亚

  诗比那比亚。是哈尼族的决算习俗,哈尼;吾意为“家往亚润州Z洞”。即人兀R,姿用棉花将地者的药孔、耳朵、喉咙震住,甘子则DJ白布缠裹,两千两湖的大拇指用线技好.下巴上放几片班片(古时放九个海贝玛,现在用几元人民币代替),塞住洞孔,意为死后可以安静地睡觉,裹身的白布是死者该体的衣裳,拴住拇指是叫死者不要急急忙忙上路,吃饱喝足再走,下已上的钱,是给他到半路买水买酒买衣服的。

  

 

  丧葬仪礼的文化传承

  · 对年轻一代进行 “尽孝”的教育功能

  对年轻一代进行 “尽孝”的教育功能。哈尼族在理丧尸、入棺、报丧、备办丧事、开办、出殡、下葬等都有一系列的讲究。哈尼人办丧一般三至七天,现改为三天。按照本族规矩办丧,要列出正副孝子名单,操办丧事期间的孝子孝女、孝婿孝媳等要披麻戴孝,一日数次跪哭于灵前;死者长女在办丧过程中要哭诉“献饭歌”,请亡灵同活人一样进食。出嫁的女儿还要“背魂”回到婆家做客。大宴宾客、广发孝帕、隆丧、厚葬之风屡见不鲜。中原地区汉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五服”制丧服穿着、服丧与守孝制度等,都对云南汉族及哈尼族在内的各少数民族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 对家庭、家族、村寨或社区关系的协调功能

  对家庭、家族、村寨或社区关系的协调功能,其目的在于将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意识与人伦关系灌输给丧仪的参与者。在哈尼族的村落社会的个体家庭中,总有一些大事,是家庭成员力所不能及的。每当遇到丧葬之时,这是每个家庭常年不遇的大事,所以届时大家都会鼎力相助。这种纯朴的民风,一直延续到今天。当某个家庭中死了人,全家处于万分悲痛之中,主人因受到情绪的突然刺激,心情很不平静,丧事的办理只好委托亲友和邻里。哈尼族家中人死,待一断气,即刻出门鸣枪,一连放三枪,这是向四邻村寨报告家里有人死亡的消息,与之共同商量丧葬事宜,并分工负责接待奔丧亲朋和过往客人,

  20、哈萨克族

  ·

  哈萨克族丧葬习俗

  哈萨克人的丧葬仪式基本上是按照伊斯兰教的仪礼进行的。人死之后脸朝西安放,绑住下巴颏,用洗净的布遮盖脸面,用围帐将遗体围挡起来。遗体在家停放一天或三天,由近亲点灯守灵。前来吊唁的人们要进屋与遗体告别,并安慰死者的亲属。然后用清水洗尸,洗完后用白布缠裹尸体,安放在灵柩内。接着举行祈祷赎罪仪式。赎罪仪式结束后,将灵柩抬到屋外,举行“加纳扎”仪式。参加者全体站立,由阿訇主持念经。念完经后,死者的亲属问众人:“这个人生前是怎么样的人?”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个好人,善良的人,祝他升入天堂!愿他安息吧!”

  ·

  哈萨克族的葬礼

  伊斯兰麻扎,也就是汉族所说的墓地,伊斯兰哈萨克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其丧葬礼仪基本按照伊斯兰教的礼仪进行,哈萨克族实行土葬。人去世后,要立即报丧通知所有的亲属。并将死者的脸朝西安放,用白布绑好下颌,防止张嘴,并用白布盖住脸,四周要用围帐围住。同时要在死者头前方和脚下方,各点一盏灯,彻夜不灭,由亲属守灵。尸体一般在3天之内必须安葬。人去世后,要在毡房门前竖一根长杆,上面要挂布,对死者表示哀悼。一般年轻的去世了挂红布;中年的挂一半红一半白的布;老年人挂白布。从挂布的颜色便知道死者的年龄。

  ·

  安葬有方向,祭祀分时段

  哈萨克人死之后脸朝西安放,绑住下巴颏,用洗净的布遮盖脸面,用围帐将遗体围挡起来。遗体在家停放一天或三天,由近亲点灯守灵。前来吊唁的人们要进屋与遗体告别,并安慰死者的亲属。然后用清水洗尸,洗完后用白布缠裹尸体,安放在灵柩内。接着举行祈祷赎罪仪式。赎罪仪式结束后,将灵柩抬到屋外,举行“加纳扎”仪式。参加者全体站立,由阿訇主持念经。念完经后,死者的亲属问众人:“这个人生前是怎么样的人?”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个好人,善良的人,祝他升入天堂!愿他安息吧!”“加纳扎”仪式结束之后,即举行出殡仪式。坟地远的用骆驼驮,并用毯子覆盖灵柩。

  ·

  哈萨克族的丧葬风俗

  我国的哈萨克族主要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少数分布于甘肃省阿克赛哈萨克自治县和青海省海西蒙古族哈萨克族自治州。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哈萨克族人口数为1250458人。哈萨克人的丧葬仪式基本上是按照伊斯兰教的仪礼进行的。人死之后脸朝西安放,绑住下巴颏,用洗净的布遮盖脸面,用围帐将遗体围挡起来。遗体在家停放一天或三天,由近亲点灯守灵。前来吊唁的人们要进屋与遗体告别,并安慰死者的亲属。然后用清水洗尸,洗完后用白布缠裹尸体,安放在灵柩内。接着举行祈祷赎罪仪式。赎罪仪式结束后,将灵柩抬到屋外,举行“加纳扎”仪式。参加者全体站立,由阿訇主持念经。念完经后,死者的亲属问众人:“这个人生前是怎么样的人?”众人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个好人,善良的人,祝他升入天堂!愿他安息吧!”

  21、赫哲族

  ·

  赫哲族的树葬习俗

  赫哲族称树葬也叫风葬。主要葬上山打猎而死者。遇到这类情况,其余的猎人砍大树干一段,先把树段的一面砍平,再挖成槽形,将尸体放进槽形木中,上面复一槽形木段做盖,然后用树皮扎住,挂在树上。或选择四棵相近的树,上面架上树杆,搭成树台,将放尸的槽形木须置放其,离地约3米左右,待2—3年尸体风化后,由亲人拣其骨放在鹿皮口袋之中,背回村重新安葬。小孩夭折后也采用树葬。赫哲人用桦树皮包扎尸体,放在树杈上。因为赫哲族人认为孩子的灵魂是永不消失的小鸟,如果埋在地下就飞不出来了,无法转生,因此实行树葬。即猎人遇难放树叉,小孩死后挂树上。赫哲人后来也实行土葬。早年的土葬比较简单,用桦皮裹埋。后来有所发展,先要挖成长方形土坑,四周围用原大垒成框壁,下面铺上原木势草、铺褥,把尸体仰放进墓中,并将死者生前常用和最喜欢的东西均放入墓中做陪葬品。上面也用原木堆盖好,铺草培土成堆,形成坟墓。清朝之后受满、汉族葬俗影响,也开始用棺材殓葬。

  ·

  出魂仪式

  赫哲族的“出魂”仪式独具特色。他们认为人的灵魂永远不灭,人死后其亡灵仍留滞在生前活动的屋内,因此要“出魂”仪式送亡灵出屋。男子死后七日、女子死后第九日为出魂日。出魂时由家人为其做一布口袋,长四尺、宽二尺,两头塞干草,中部空着,上置枕头。于夜间放在死者生前卧处。前面设炕几,供上酒、肉、米汤等数碗,但须为奇数。出魂日在请亲友来祭奠。家人将布袋视为灵座,展开如人卧状,妻子需在旁陪卧。室内不烧香,不点灯,家人静卧观察,听支响声就认为亡灵已经离开,亡灵出走的路线一是走门,一是从灶坑经烟囱离去。

  ·

  迷魂

  在百日或三周年之际,赫哲族人为死者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迷魂,即送死者的灵魂去阴间。届时,搭一苇席棚或白布棚,做一个“木古法”(木偶),穿戴起来代表死者,放在棚内,请送魂萨满在人偶旁跳神三天,为死者祈祷祝福。也有的在死者住过的屋内进行。死者的晚辈、亲友都要跪在地上,听萨满喃喃自衙、高声指教,不断哭泣。送魂第三天夜间,将人偶放在爬犁上送走。此时萨满要站在高处向相方连射三箭,指示死者朝箭射的方向走去。最后全家人在墓地上处理祭品,将死者的用物烧掉,或送给他人。请别人帮助脱去孝服。

  ·

  赫哲族的丧葬习俗

  赫哲人大体上实行土葬。早年的丧葬比较简单,人死了用白桦树皮裹严,扎上三道树皮绳,挖坑掩埋即可。后来发展到挖一长方形土坑,四周用原木垒成框壁,下面铺原木,垫草、铺褥,把尸体仰放在墓穴之中,并将死者生前最常用和最喜爱的东西放入墓中做陪葬品,上面也用原木摆盖好,铺草培土成一拱起的土堆,形成坟墓。后来受满、汉族的影响,也开始用木板棺材殓葬了。赫哲人的丧葬仪式根据死者的死因也各有不同。狩猎死于山中者,以桦树皮或树枝裹尸架在树上,待二、三年后埋葬;死在家中者,停放三日后装棺埋葬;死于非命者隔日埋葬;死于天花或瘟疫者当日以火焚尸即火葬。小孩死后不埋葬,用桦树皮卷起捆扎好挂在树杈上,认为孩子灵魂小,埋在地下灵魂出不来,唯恐其不能投胎和怕自己不再生孩子。赫哲人的丧葬,出殡时请萨满跳神、唱神歌,意在使亡人到了“依木尔汗”(阎王)处不至受罪。也有设“档子”、“撂档子”的风习。设“档子”是在男人死后第七天,女人死后第九天晚上迎接死者灵魂归来,放上供桌、供品,点上“僧其勒”香草,即所谓“档子”。

  22、回族

  ·

  穆斯林实行“土葬、速葬、薄葬”

  按照伊斯兰教规和当地回民习俗,穆斯林实行土葬、速葬、薄葬。葬不择时,不用棺椁,不用任何陪葬物和祭品,仅用3丈2尺白布装裹,主张三日必葬,入土为安,葬必从俭。待葬期间,不磕头,不设祭棚,不动乐器。当一位穆斯林临终之际,亲属要在枕边念“清真言”,亡者的亲属不能号啕大哭,亲朋好友也只是暗自伤怀,默然坠泪。

  ·

  回族葬礼的程序

  回族的葬礼,东自长江三角洲,西至帕米尔高原,南起海南岛的天崖海角,北达黑龙江畔。大同小异, 回族在陆地上一律实行土葬,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在远渡海洋中,可实行水葬。中国古今不少回族到圣地麦加朝觐,途中若逝世了。则在尸体上缠一块石头或铁棒,葬入水中,以免尸体浮在水面上。 回族的葬礼,从以上情况看,虽然有其简约、俭朴的良好习俗,但仍有不足之处。

  ·

  回族葬礼中的“善面”

  善面。也叫探埋体(尸体)。这一程序相当于汉族向遗体告别。当阿旬、满拉、亲朋、乡邻来丧主家后,在向丧主和亲属表示哀悼后,到停尸房揭开亡人头上覆盖的白布单。看看面容。然后根据亡人的年龄、去逝的原因。多方而劝说丧主家不要过于悲哀和号淘大哭,讲述人生客观规律。回族反对丧家拍胸抓发、跺脚喊叫的怨恨之哭。

  ·

  回族葬礼中的净身

  净身。也叫着水或称洗埋宜台。净身无论在清真寺还是在丧主家,都要准备好浴床(一般是洗干净的门板)、汤瓶、温水、毛巾等。如在丧主家净身,离清真寺较近的,都从寺里担水,途中担水人累了,可以由另一人替换,但水桶底不许落地。 净身一般由三人承担,即一人专门灌水,一人帮助冲洗,一人带上手套,双手轻轻洗涤。

  ·

  回族的“折纳则”

  殡礼,回族称为折纳则。殡礼,是回族丧葬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凡参加殡礼的人必须洗大净。殡礼的领导者,一般都是由本坊清真寺里的教长担任,也有的根据亡人的遗嘱来确定,不论辈份、地位,只要懂伊斯兰教规,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即可。殡礼有的在丧主住宅院里进行,有的在院外选一块平坦、干净的地方进行。其形式颁礼拜差不多。

  ·

  回族的下葬仪式

  下葬。回族的坟墓全部是南北方向,均呈长方形的一个坑,且口大底小。土质坚硬的地方,墓深五至六尺。土质较软的地方,深约一丈左右。一般坟长六尺宽三尺。在坑底的西边挖一个与坟坑平行的深洞,长约六尺,宽三尺,高三尺,其形状,上面是弓形,下面是平的。这个小洞只要人能弯腰出入即可。在地下水位较高或易塌陷的沙滩上,一般只挖一个三尺左右的坑,同时准备一个无底石棒和木盖,将尸体放入石椁中再加上木盖,

  23、基诺族

  ·

  “尤卡海”

  基诺族的葬礼大多是当病人生命垂危时即为之穿上寿衣,一断气即放声大哭,并把一些碎银放入死者口中,用银币盖其眼,用白布盖脸,把殉葬品放在死者身边。死者之子杀死一小鸡,烧去鸡毛,作为祭献牺牲,置一竹萝内,放于死者身边。奔丧者来到后,把死者房间面对火塘的一面竹墙拆除。

  葬礼主持人称为“尤卡海”,一般由60岁以上的长者担任,哭泣着率众到山间,选好木砍倒,劈成两半,挖凿出可放置尸体及殉葬品的独木棺。入殓时将死者置入棺内,手握鸡蛋,头边身边放有死者生前喜爱的生活用品和银币等,然后把棺木盖定,用竹蔑捆紧。出殡时,棺材要从火塘上面越过,将棺木送至墓地后,众人挖墓坑,尤卡海左手持刀,右手拿带刺的黄刺果枝条边砍边抽打,挖好墓坑后把棺木和殉葬品下葬,墓表盖土,上搭一小竹屋,内置竹桌作祭台。送葬队伍返回死者的家时,一一在楼梯口洗手洗脚后进家就餐,家人在火塘边集体过夜。第二天晚上,请村社的祭司举行被称为“阿麦喝”的仪式,意为送走死者鬼魂,令其不再返回。

  ·

  "上新房"

  人去世后,挖独木为棺,土葬于公共墓地,不留坟冢。死者生前喜爱的生产、生活用品,作为殉葬品,富者还埋入一铜锅银子。

  墓表搭盖小草房,内置竹桌,家属一日三次供饭,连续进行1至3年,有的还守墓数月,以示对死者的缅怀,死者的灵魂最终归至祖先英灵所在的圣地——“司杰卓米”。

  数年之后,为了安葬后逝者,不仅可把原来的草房拆除,还可把先已入葬的棺木尸骨挖出,抛撒于山野中。这是因为每个村寨的公共墓地面积有限,而每一父系氏族的墓地就更加狭小,又不能任意扩大,据说扩大了鬼生活的地方,将对活人不吉利。凶死者或未成年者不得葬入村社墓地,后迁入的社员也不能葬入公共墓地,只能安葬于公共墓地的边缘,孕妇、精神病患者死亡则实行火葬。父亲去世一年后,儿女们要重盖新房,意思是把自己的房子献给父亲,新居落成时要举行一次隆重的祭祀活动叫“上新房”。

  ·

  驱跑鬼神

  入殓时,要跳“花脸”和“竹竿舞”,由5个男子跳,花脸代表鬼要吃尸体,竹竿舞表示用竹竿驱鬼。

  出殡时要洒米、打枪,以驱跑鬼神。

  出殡队伍前面是抬着各种颜色和白布人形长幡的人。据说人死后到苏季左米(鬼居住的地方),路上有9个岔口,3道关。

  彩色幡是送给各道关的礼物,人形幡是送给“杰卓”官(杰卓是基诺族迁到基诺山后最先定居的地方)。

  出殡时准备好6个装肉菜的竹筒和一个装苦子汤的竹筒,苦子汤放在寨边,献给寨子神鬼,其余6个带到坟地,献给各道关的官。

  送殡当天,要请亲朋用餐,亲朋送一碗菜饭,一斤酒,有的老人还送鸡蛋,并用白线在死者家属手腕上绕3圈,男左女右,意为拴住他们的魂,不要跟着死者走。

  ·

  墓前献饭

  墓地为公社共有。墓坑只挖一米多深,坑挖好后要用树叶在坑里扫几下,不然,挖坑者会得病。

  入殡时,当即敲死一条狗,放在棺材上一齐埋,据说狗可以在阴间给鬼魂带路,坟上用草排和篾笆盖间房子,叫坟墓棚。

  墓棚周围插上涂过狗血的尖竹桩。据说这是让一种会吃尸体的野人误认为尸体已被吃掉了。

  送殡的亲朋返回死者家中,要拖把草覆盖脚印,防止阴魂跟到家。

  到房前,人群分两边,绕房一周,进了屋要用水冲洗手脚。亲人每天早晚要到墓前献饭两次,13天为一轮。少则献几个月,多则要献1~2年。

  24、景颇族

  ·

  唱“送魂歌”

  景颇族的丧葬日期一般三至七日。从人死的当天晚上起,亲戚朋友和青年男女就来死者家中跳“布滚戈”。因跳此舞是在两三个音高不同的钅芒 的伴奏下进行,故钅芒 发出“洞叮洞、洞叮洞……”的声音。因此,“布滚戈”亦俗称“跳洞叮”。人们边跳边唱“送魂歌”,其大意是:星星会殒落,江河会干枯,老虎豹子、大树小草都会死掉,人也是这样啊。你的阿公阿祖朝前走了,今天你也跟着走了。你放心走吧,不要牵挂儿孙,你留下的猪鸡牛马有人看管,你种过的地有人耕种……你背上“筒坑”(简帕)、挎上火枪、提着长刀上路吧,沿着祖先迁徒的路赶回北方老家。你莫回头,尽管放心走。平常莫回来,请你你再来。子孙会献祭你,你要做个好鬼,保佑我们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

  跳“布滚戈”

  丧葬期间,晚上在屋内跳“布滚戈”,白天在室外跳“龙洞戈”。

  “龙洞戈”比“布滚戈”显得更原始一些,男舞者持长刀、火枪、女舞者持芭蕉叶或扇子,在钅芒 鼓声、枪声和呼喊声中激奋起舞。据说,这是为了区邪撵鬼。

  “恩刚斋”是在室外场与“龙洞戈”同时跳的丧葬舞,译成汉语是“盾牌舞”。因死者生前参加过战争,且是优秀猎手。

  故被他杀死的怨魂恶鬼会来堵路索命,所以人们得持刀舞枪、为其驱鬼开路,以护送死者的灵魂安全到达北方老家,与阿公阿祖团聚。

  ·

  驱邪撵鬼

  德高望重的老人死后,还要跳“金再再”。通常在丧葬期的最后一天跳比舞。所跳舞步与“龙洞戈”相同。其精华部分是一对或数对裸身男子,妆扮成雌雄之鬼。

  雌鬼脸上绘螺旋形花纹,身上及肢体用红、绿、黑、白四种颜色,依次绘出道道波纹。雄鬼面部及躯干所绘色彩与雌鬼相同,但其纹饰为直线。

  从他们的妆扮及动作看,颇似乌兽。其下身均系野藤树叶短裙,头戴各式笋壳帽,手持长予。人们以树枝树叶遮护着他们,自坟地回到村寨前的空地上,按规定路线和程序舞蹈。据说,跳比舞同样是为了驱邪撵鬼,让死者灵魂安抵老家。

  ·

  丧葬舞

  在景颇族的天鬼、地鬼、家鬼三大鬼类中,以家鬼中的“木代”鬼最大。

  有“木代”鬼的官家死了成年男子,须在官有是大门右边的小房子(供有“木代”鬼桩)里。

  由七个老汉跳六天,如果死的是女子,则八个老汉跳七天。

  据说,景颇族认为男人只有6个魂,而女人有7个魂。

  丧葬舞仅限于丧葬活动期间跳,平时跳比舞则视为不吉礼。

  他们还认为,在办丧事期间跳比舞的天数越长,主人则越荣耀。

  

 

  超度亡灵

  ·

  景颇族的送魂仪式 在举行葬礼之后的若干天之后,还必须为死者举行一次隆重的“送魂”仪式。景颇族认为,死者的肉体虽然灭亡了,但他(她)的灵魂仍然存在,必须将死者的灵魂送到祖先们最初居住的地方,与以往死者的录魂一起欢聚。送魂仪式由巫师主持。他双手持长刀、长予或木棍等,担任开路先锋者。并用一种人工搭成的“尸架”,以示将死者的灵魂送或抬走了。送魂仪式要比葬礼隆重。须杀若干头牛、猪、鸡为祭品。全村及远亲都要来参加。死者生前的欠债及一切未了的事情都要在送魂期间内处理完,意思是,生者为了安慰死者的灵魂,要重礼向死者辞别,以免其魂祸及生者的健康,造成人间的灾难。送魂时,要举行奠墓仪式。在死者的墓地上搭设2—3丈高的尖塔形草棚,立以木刻成的人头、鸟、蛇等形象。还竖起刻有图纹的竹竿,以示死者的性别、年龄、婚嫁及子女人数,生活等等。有的还在草棚的顶端挂上布幡,幡上画以草、木、鸟兽等图案。有的人家还特意在死者的墓地四周种上农作物,以示给死者享用。当送魂仪式完毕,从山林归家来时,人们要跳一种叫“金再再”的哑剧绘身舞蹈,表演初民时期人类怎么生养子女和谈情说爱的过程。两人手持木板或长矛跳着驱逐魔鬼的动作,直到自信已把鬼撵进森林中去才告结束。这时人们喝上甜甜的水酒,边唱边跳“布滚果”和“龙洞果”舞蹈,钅芒 声、歌声、枪声震撼着景颇山。

  25、京族

  ·

  概況

  京族人對葬禮是非常重視而謹慎從事的。因為他們認為,陰間和陽世是相通的;陰間的亡靈和陽世親眷仍有某種聯系,搞好葬禮,彼此可平安無事;若搞不好,就會讓亡靈受苦,又給親眷遺患無窮。在京族習俗中,50歲以上的老人病故,被稱為“正壽”,當按正常的禮儀辦喪。

  

 

  殡葬流程

  ·

  ①报丧

  老人斷氣後,孝子要在旁邊守護,待法師查閱歷書確定無“重喪”之後,方可哭喪舉哀。倘有“重喪”,法師要另作法事殺雞代命以“解犯”。然後報知族內眾兄弟,並派人往舅家報喪。待舅家來人驗看後(尤其是對娶來的女性)才能入殮。這是遠古母系制舅權意識的殘余表現。

  o

  ②入殮

  入殮前要用浸著柚子葉的熱水給死者凈身並更衣。洗後的水不能隨便亂倒,要罐裝起來,待出殯後,夜裏拿到野外叢林去掩埋。入棺要選擇時辰,先由法師念咒,用火把驅趕棺中的鬼邪。然後由孝子孝女們擡屍入棺,在死者嘴裏放兩三枚錢幣和幾粒白米,以安其魂魄。再在死者身上覆蓋一塊紅布,以示陰陽兩絕。若死者的配偶尚健在,還要將原來共用的被單撕下一半蓋在死者身上,表示從此鴛鴦情斷,人鬼分途。最後把棺蓋釘牢。

  o

  ③做齋

  法師立壇念經,超度亡靈,使亡靈得到凈化和安樂。法師用本民族語念誦的經書,大都是譯過來的“佛”、“道”經卷。若是做“大齋”(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的,還要舉行上刀山、過火煉之類的儀式。“做齋”期間,子女們都要披麻帶孝,席地坐臥,日夜守靈,不得隨便離開,吃飯不能用筷,不能吃葷腥食物。

  o

  ④殯葬

  殯葬的時間和地點均由法師擇定。時間一般選在潮落的時候。出殯時,在法師的導引下,一路上,由一人撤紙錢開路先行,意為向野鬼買路通行。墓穴事先已挖好,靈柩擡到墓地後,法師揮動法刀,進行法事畢後就掩埋。

  葬後三天,孝主備三牲和香燭紙錢前往祭墳,給新墳培土,俗稱“復墳”。這種“復墳”之俗,在古駱越後裔的諸民族中幾乎都還在流行。這原來是遠古時代祖先崇拜的產物,它要使墳墓顯得莊嚴肅穆,以表示對祖先的尊崇。但和其他民族有所不同的是,京族復墳時所建的塋墓卑下低矮。

  26、柯尔克孜族

  ·

  一、概况

  柯尔克孜族,与吉尔吉斯族是指同一个民族,属于汉语的同名异译。该民族主要分布于中亚,为吉尔吉斯斯坦的主体民族,多信仰伊斯兰教。现代汉语对居于中国境内的这一民族常称“柯尔克孜族”,对居于中亚的这一群体称为"吉尔吉斯族"。

  柯尔克孜族很重视丧礼。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里,人死后把尸体洗净(男的由男人洗,女的由女人洗,老年人的由老年人洗,十六岁以下的由长辈洗),用布把头和全身缠住(女的还要缠手和胸),用素色布盖上,头朝西放在房内的帐帘里。家里的妇女面朝西方边哭边唱,历数死者的生平事迹,颂扬其生前的善行。死者的亲友闻讣后即来吊唁,以货币、牲口、银子等送给死者的家属。

  吊唁者进房后诵经示哀,死者家属在房内边哭边唱迎客,死者的男孩子在门前边哭边唱迎客。富有人家死了人要请毛拉念经。死尸最迟三天后即埋葬。埋葬地点一般是在住地的附近,但也有长途运送到家乡去埋葬的,送葬时死者女家属唱葬歌。埋葬时用“塔布特”(抬尸的木架)或骆驼把尸体送到坟地,挖一个坑,坑旁另挖一套坑,把尸首放进去,头朝西方,掩埋好,上面修筑一隆起的墓。出殡时,只男子送丧,女子不送丧。死者的家属要为死者服孝,死者的妻子要穿一年黑色衣服;在死者死后的一年内如家中来了客人,或者来了亲友,都要哭唱葬歌;搬家时,在走近“阿寅勒”前,也要哭唱葬歌。死者死后三日、七 日、四十日、一周年都要举行祭奠。

  送葬者回来以后,即开始追念死者,称为“小乃孜尔”(祈祷超生之意)。在这个时候,将死者的衣服送给洗尸者、运尸者及埋葬者。有钱人家给念经毛拉送绵羊或山羊。四十天举行"大乃孜尔",亲戚朋友都要来,富有人家还要请毛拉举行很大的追悼大会。一周年时,有的人家还要作一次“阿西”。居丧时,一年内不能举行婚礼和其他文娱活动,女人不能出嫁。

  现代柯尔克孜人丧葬大部分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在信仰伊斯兰教的家庭里,人死后把“埋体”(遗体)洗净,用白布把全身缠住,用素色布覆盖,头朝西放在房内的帐帘里。家中的妇女面朝西边哭边唱,历数死者的生平善举。亲友则带财物前来吊唁,诵经示哀。“埋体”在家一般停放一天,最多不超过三天。葬礼在清真寺举行,由阿訇念经致悼词后,即用“塔吾提”(抬尸的木架)或骆驼把尸体送往墓地土葬。埋葬时,死者头向北,脚向南,面朝西。死者死后的3日、7日、40日和1周年时,都要举行“乃孜尔”,以寄托对死者的缅怀和哀悼之情。居丧之家,一年内不能举行婚礼和其他文娱活动。

  另外,对于婚礼和丧葬,塔城地区和黑龙江省富裕县的柯尔克孜人或按喇嘛教规进行,或按萨满教规进行。

  ·

  二、禁忌

  ◎ 柯尔克孜族的饮食忌讳,与新疆其他民族既有相同之外,又有相异之别。饭前饭后要洗手,洗手后手上的水不能洒,要用布擦干;

  ◎ 做客时,吃东西要留下一点,不能吃尽,以示主人招待丰盛。吃饭时,不许用手摸擦食物,也不允许用鼻子嗅食物,不能动别人的碗勺。服饰方面忌坦露胸背的衣服,禁止穿裤衩背心在室外活动和作客等等;

  ◎ 客人吃饭时,他人不能进屋或窥探。客人告别出门时,要背朝门外退出。男客不可从女主人手中直接接取食物,以示男女有别;

  27、拉祜族

  ·

  “口含”

  拉祜族人去世后,要请有处理后事经验的人来帮死者沐浴更衣,在死者的口中放一点银子,称为“口含”,死者的尸体要用新的白布裹住放入棺材中入殓,然后,把棺材放到正堂让亲友和寨子人吊唁。棺材前要放上一些供品,有的人家还要杀猪给来吊唁的人吃,来吊唁的人一般都会带着鸡、烟等物品给死者家属,表示对死者的吊唁和对丧事的支持。办丧事送来的鸡,死者家属一般都会杀在死者的坟墓前,有的也会放在死者的墓地附近,拉祜族称这种放生的鸡叫“鬼鸡”,意思就是鸡放到死者的坟墓附近,死者就会把鸡拿到阴间去养,所有用在葬礼上的东西,都是属于死者的。

  杀牲奠祭也因地而异,如新平拉祜族除杀羊外还杀一头小猪,据说老人死后需要猪拱出水用。吊唁活动中,有的地方唱挽歌,而有的地方则不唱。唱挽歌的人要熟悉死者生前的生活特点、性格和事迹,同时要知道本民族的迁徙史,从死者家里唱到祖先发祥地,又从那里唱到死者家里,最后划定彼此世界的界限。

  ·

  墓地和火葬塘

  葬式有火葬和土葬两种。多数拉祜族地区有公共墓地和火葬场,一些地方有家庭墓地和火葬塘。

  元江拉祜族将坟地选在有野果的山上,传说他们的祖先是抱着野果树死的,后世死者只有葬于野果树旁才能找到其祖先。

  拉祜族对死者的吊唁活动一般是三天,但这只是对老年死者的规定。一般的人是当天去世当天安葬,如果是在下午和晚上去世,可以在家里停放一天,第二天再去安葬。

  死者出殡,要由“磨八”(巫师)为亡灵引路,棺材由几个强壮的男子来抬。拉祜族的墓地是用丢鸡蛋的方法来选定的,在死者没有抬到墓地之前,死者的家人或亲友就会拿着一个鸡蛋为死者寻找墓地。

  ·

  火葬

  火葬是拉祜族的一种传统的丧葬方式,一般是按家族的传统来定,家族是土葬的就用土葬;家族是火葬的就有火葬。

  在拉祜族山寨,有的寨子用土葬,有的寨子用火葬。

  用火葬的寨子,在寨子边都有一个公用的火葬场,那里被视为神圣的地方,一草一木都不能动。

  火葬的方式是用干柴架起柴架之后,把尸体面朝下放在柴架上,由磨八念经,再点火烧,直到柴烧尽为止。

  火葬后,有的收骨灰,有的不收骨灰。对非正常死亡的人,一般不进行丧葬活动。

  如果是家里的老人去世,做儿女的要守孝三年,三年内不能讨亲嫁女,不能盖新房。

  ·

  鸡蛋选墓穴

  各地有抛鸡蛋选墓穴的习俗,鸡蛋破碎处则掘墓而葬,以石垒坟为志,不立碑刻字。

  澜沧一带拉祜族火葬一律用湿柴,由丧家亲属准备若死者为男性,备用柴堆成八层;若死者为女性,则堆成九层。

  尸体焚化后又将死者生前用过的物品烧掉。焚尸后第二天拾骨放入棺材,在火葬场附近安葬,个别只将骨灰收拢成堆即告葬毕。

  老年死者抬到山上火化,晚辈死者则抬下山火化(但一些村寨凡36岁以上的人死亡不行火葬)。

  火化数日后,收骨灰择日而葬。各地拉祜族有举行隔魂和复山仪式的习俗,其内容多为安慰死者,让其安心在彼岸世界生活,让现实世界的人们吉祥安康、人丁兴旺。

  ·

  葬礼完毕

  多数拉祜族节日庆典时在家中祭祀祖先,没有上坟扫墓之习俗。拉祜族对寨外自杀、溺水或因事故死亡的人视为非正常死亡,就地掩埋,不用棺材或白布裹尸,只用死者生前用过的被子等裹尸而葬,甚至砍荆棘垫坑底,以免人间再发生类似现象。

  双江县拉祜族青年人和非正常死亡的人实行火葬。不论是土葬还是火葬,拉祜族都有扫墓的习俗。每年的“二月八”,也就是清明左右,进行扫墓活动,扫墓的时候要杀鸡祭献,还要请亲友来参加,但信奉基督教的拉祜族没有扫墓的习俗。

  28、珞巴族

  ·

  珞巴族的丧葬习俗

  珞巴人死后衽土葬。人死后,先换上新衣或干净衣服,再把尸体弯曲成坐状,蒙上单子,用绳捆扎好,放在右侧门后,头西脚东,象征跟着太阳去了。在死者身边放置其生前用过的衣物用具、弓箭和装饰品。尸体在家停放二三月,每餐要摆供祭品。发丧要请人卜鸡卦,择吉日。凡丧家都要杀一头牛待客,但要留下牛头和一些牛肉。近亲和村中人要送一些酒和玉米面表示吊唁。

  ·

  树葬的三种方式

  树葬有三种方式:一是在树葬的地方找一棵分叉的大树,在分叉的粗枝上挖一个能容尸的槽,并放上死者生前的用具和一些装饰品;二是在枝叉处用树枝捆扎一个平台,在台上搭一小棚,尸体及其随葬品置于其中;三是把尸体以端坐的姿势放在竹筐里然后捆放在树叉上。珞巴族数部落实行土葬。先挖一个圆形的坑,坑有一人多深,在坑底再挖一个与坑壁成90度角的墓穴,墓穴两边与上方用木料做支架,并烧火熏烤。墓穴底部铺垫木板、草、褥子枕头。死者放入墓穴后,将捆尸体的绳子及脸罩解除,盖上衣服。死者是男性,在尸体旁边放上弓箭、砍刀、小刀、烟斗等物;铺上草后,填土至与地面相平,坟墓上搭个棚子。

  ·

  过六旬老人的丧葬

  珞巴族年过六旬的老人,不分男女,都备有用圆木刨成的棺材,晚上在此就寝,表示不畏死,借以镇慑前来加害的精灵。男子死后,由其姐妹或妻子梳头,亡伯 右侧外,右手下方放长刀一把,象征其灵魂进入阴间所带的防身武器。底垫麻布,口、眼、耳鼻撒盐洪灌酒,象征在去阴间的道上不会遭受蚂蝗、蚊子叮咬不同需把供祭所杀的牛心、脚、肝、舌各一小块和若干猪、鸡肉放入棺内,供其灵魂前往阴间旅途食用。

  ·

  下葬

  下葬时,杀猪和鸡,猪的四只脚和鸡的两个翅膀挂在坟墓上,葬后,要带回送葬时捎去肉和米酒,在死者房外支锅做饭,请参加送葬的人吃。吃剩的饭菜要分给来客,忌带进死者家里。当晚,死者家属要到坟前烧火,装一袋烟,此后,每天早上或晚上都如此进行,时间长达两个月,两个月后的最后一天,认为死者的灵魂已走,坟前杀一只鸡祭奠死者,丧事即告结束。

  ·

  停尸

  停尸长短,由选择出殡吉日定,一般为两三个村前往吊唁,一起哭丧,哭丧的内容是颂扬死者的美德,祈求死者的保佑。择定出殓日期后,第二天或第三天晚上,丧家不准与他人说话,不许生火。出殓那天,全村停止劳动,前来送葬。尸体装入藤竹编制的筐内,由长子或他人背,中途不得停歇和换人。两人在前面开路,后面有哭丧的亲友。

  29、傈僳族

  ·

  一、概况

  傈僳族对死者有两种葬法,正常死亡者实行棺木葬,一般不垒坟。死于非命者,有的地方实行火葬。

  傈僳族相信人死后照样有灵魂存在,因此埋葬死者时,须用其生前所用的日常生活用具陪葬,目的是让死者的灵魂在阴间世界能正常生活。陪葬品一般挂于墓旁竹竿上。男子死,埋葬时把他生前他用的 砍刀、弓弩、箭包和所有喜爱的饮酒、吃饭的竹桶、木碗等作为陪葬;如死者是女的,则陪葬以纺织工 具、麻布挂包、煮饭用具及死者餐具等。

  死者安葬时,要进行送葬仪式,由于亲人或本家族成员抬棺在前,家人及村寨成员随后排行,在家族或村社的公共墓地上安葬。有的地方棺木不全埋入地里,让其露出地面一部分,然后用事先选好的石块加以覆盖,再把陪葬物挂在墓前。碧江傈僳族按死人选择鼠、兔、蛇、猴、鸡、猪日。发丧前,把尸体抬到门外空地上,放在篾笆上,头脚下各插两根栗村枝,请“尼扒”作“忧富根”,内容与前面提到的“玛甲玛”差不多,然后把四棵树枝砍倒,两个青年在前面持刀吼叫,把尸体抬到墓地,家属在半路上返回。

  碧江县傈僳簇对死者极为重视修坟,并且把这项工作当作是给死者修建房屋。坟墓用灰土和砖石板修建。修墓时间,贫困人家选在埋葬死者的当天,这样可以免去酒饭,而富裕户者睡坟安排在死者死后的一周后,并选择吉日,要避讳与死者属相冲突的日子。主人要事先准备好青石板数块,用来作顶,杀猪牛作供祭,还要蒸天雄米饼,男子九块,女子七块,并且煮米饭,不是用来吃的,而是抛在墓地。牛 、猪肉煮熟后,除祭祀的以外,用来款待参加修墓的同族和亲友,除心、肝外,内脏和头由主人带回家中,第二天煮吃,意思是为生者唤魂带走。

  吃完肉后,亲友们要一起跳“死舞”、唱“死歌”,内容一般是报告参加修墓人数和当时的情况要求保佑生者健康无病。修墓致祭时,有一个人领祭,而且必须是男子,手持木棍叙述与死者永别后的心情,并追忆死者生病、祭鬼直至死亡的过程,告慰死者安息。然后领祭人用刀把木棍砍断,表示与死者分道而行。并且告诉死者,大家要归去,避免与死者同行。这天,同族、同村亲友都携带着酒、苞谷和 钱来参加吊祭,主人用酒肉招待,并饮合杯酒,男女不拘,以表达相互抚慰的心情。

  ·

  二、丧葬仪式

  德昌傈僳族丧葬仪式独特、繁杂,很有人情味。葬礼分为安葬、出灵两个过程。死者配偶一般不参加,由儿女等亲人操办。

  安葬:

  傈僳族死后多数实行土葬,仅孕妇和凶死者实行火葬。人死后先浴体。男性要剃头,女性要梳头、编辫、包圆形头帕。男性遗体停放在堂屋火塘右侧,女性遗体停放于火塘左侧。野外死亡的,遗体不抬回家。【详细】

  · 二、禁忌

  ◎ 傈僳族在进行祭祀鬼神时,不让妇女参加;

  ◎ 有的地方,年节或祭日要由家庭成员前去祭龙树,祭树时严禁妇女和外族人参加;

  ◎ 不能打死蜘蛛,相传是蜘蛛教会他们学会架溜索桥的;

  ◎ 在房前屋后不能喊“哦...”,因为人死驱鬼时才会这样;

  ◎ 客人进门不能从前门直走后门,因为抬死人是这样;【详细】

  30、黎族

  ·

  报丧和洁身

  病人弥留之际,亲属围着聆听其嘱咐。人死了,亲属给死者嘴里送饭水,并呼唤死者不要“走”,要“回来人间”,表示死者有亲人孝敬和离开人间的时候吃到一口粮食。死者家属以号哭和鸣枪报丧,并派出人员传噩耗。报丧人员反穿着衣服,通知死者的亲属、舅家和朋友等前来治丧。亲属用清水给死者洗脸和手脚,梳整头发和穿戴寿服。遗体正卧,手脚放直。

  ·

  殓仪

  殓仪有两种方式,合亩制地区、南开、南丰等地区,停尸设灵位;琼中、保亭、陵水、三亚、乐东、东方、昌江等地区,停棺设灵位。死者遗体放在家里,男尸头部朝向正门,女尸头部朝向后门。遗体底铺一张露蔸叶席,上面盖着黄色或灰色毡被,富家盖龙被(黎锦)。遗体头下以一块银元或一面青蛙铜锣当枕头,手里男左女右拿着一块银元。表示死者富贵和去阴间有钱交付问路费。

  ·

  守灵

  民间普遍把灵柩放在家里三天。守灵时,死者亲属按照辈份次序坐在灵柩两旁痛哭地呼唱悼歌,参加治丧众人边喝酒边唱悼歌追述死者生前的功过。远程赶来治丧的亲戚朋友,带着猪、羊或米酒和钱等,到灵位吊唁和唱悼歌。悼歌黎语“韦勿”。悼歌的内容,主要叙述死者的功德和活着的人失去亲人的痛苦。曲调悲哀,韵味感人。

  

 

  黎族的葬式

  ·

  棺材

  黎族葬俗为土葬,棺有木棺、竹棺、树皮棺、露蔸叶席棺、陶瓮棺等五种。五指山地区的黎族,以独木棺为主。沿海平原地区的黎族,以厚木板制作棺材。合亩制地区习俗,人死了才上山砍伐原木刨挖独木棺。对于上吊、溺水、掉树、雷击等非正常死亡者,视为“凶鬼”作祟,以露蔸叶席棺埋葬。瓮棺用于挖墓移坟时装置死者骨骸的第二次埋葬(以一个陶瓮当“母棺”,

  ·

  出殡

  丧葬俗,上午和中午不得埋葬死人,认为人死象太阳落山一样,要在下午出殡。死者停尸或停棺满3天后,举行出殡仪式。合亩制地区出殡:用黑布或蓝布包裹尸体,后再用灰色毡被和露蔸叶席包裹。取五根山竹制作抬架,又取一根做粗竹抬扛。把遗体放进抬架,上面放抬扛,用红藤片分为五节固定。灵架上铺盖一张龙被,两名亲属抬扛,众人扶送。

  ·

  坟墓

  合亩制黎区和白沙南开、昌江王下、东方江边等地,有树木阴密的墓山。即同一个祖宗谱系共有的墓山,平时墓山树木不许砍伐,在埋葬死人的时候,才开路砍树。墓山有正常死亡人的和非正常死亡的。其他地区,有祖宗留下来的墓地。下葬时,先由奥雅挖三锄定坟,众人随着挖墓穴。穴位按地势方位安排,坟首向着流水源头

  31、满族

  ·

  习俗

  满族喜好歌舞,旧时男子擅长骑马、打猎、射箭。满族的各种习俗也很多,最有意思的是“满族三大怪”,窗户纸糊窗外、大姑娘叼烟袋、养孩子吊起来。

  第一怪窗户纸糊窗外是指东北农村过去没安玻璃窗户前,都是用纸糊在窗户外边,这样做的好处是保暖性强,不落蚊蝇等。现在普遍安装了玻璃,所以也就不见了这一怪。

  第二怪大姑娘叼烟袋,吸烟是满族的传统习惯,所以以前经常看到女人躺在炕上吸烟袋的情景。现在年轻姑娘也已经基本上不抽烟袋了。

  第三怪养孩子吊起来,东北地区的满族人哄小孩用一种摇车,摇车是用线吊在房顶上的.东北的小孩一般出生五六个月就坐摇车,大人坐在摇车旁边,边给孩子唱曲,边用手推车,小孩就舒服地睡觉了。

  ·

  棺材窗子出

  满族的殡礼比较复杂 择吉日吉时举行入棺仪式。

  棺材放在南窗下,棺内糊纸,然后把筛过的土铺在底层,土上再铺一层黄纸,放上七个铜大钱,这叫“垫背钱”。

  尸体从屋里抬出时,不准天日照死人,不准从房门抬出死人,因为房门是活人走的,忌讳死人经过。

  所以入殓处,用遮盖物支上棚。尸体由窗户抬出,长子抬头,其它儿子抱脚,装入棺材叫入殓。

  另外满族人对横死的人,如上吊死的、车祸死的、淹死的、还有孕妇死了,姑娘得痨病(肺病)死了,都必须火化,不能土葬。

  ·

  冬夏“两重葬”

  满族先人的葬俗中有“天葬”。人在冬季死了,因为地冻挖不了坑,便实行天葬。天葬,据说是把遗体放在大树上,如果被乌鸦吃光了,亲戚朋友都来祝贺,如果没被吃掉,则认为死者生前罪孽深重,上天不收。怎么办?可以涂些牛油,吸引鸟兽来快些吃掉。

  夏天,实行土葬。因为天气暖好挖坑,便于掩埋。 后来满族先民们又实行了“水葬”、“火葬”等等,火葬居多。那时候的火葬是人死后,第二天抬到野外去火化。火化之后,把骨灰装到瓷坛子里,在祖上的茔地埋葬。 以后,受汉族的影响,又改回土葬。土葬之前,死者的家属要围绕棺材烧纸,而后才能把棺材抬出。

  如果是长辈人死了,晚辈人要放声大哭,这才表示是孝子。出殡回来之后,就不准再哭了。再哭,会被人认为是又死人了。 在病人弥留之际,要把祖宗板和祖宗匣取下来,用红布或者红纸包起来,等出灵之后再放回原处。如果没来得及包,病人就咽气了,那得把祖宗板和祖宗匣用火烧掉,把灰倒在河里,择个良辰吉日,再另立新的祖宗板和祖宗匣。

  32、毛南族

  ·

  独特的毛南族丧葬习俗

  老人去世,丧家必首先讣告外家,女婿再通报其他亲友。待外家到场后,才能入殓。请巫师为亡人开丧超渡后才能出殡安葬。亡男必敲死一头水牛,亡女必杀一头猪。其丧葬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一是装殓尸体。内容包括报丧、洗身和剃头、穿葬衣、穿鞋戴帽、入殓。二是开丧。内容包括引丧、做场和送丧。三是安葬。内容包括送丧、安葬和垒坟。四是守孝。

  ·

  毛南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对于跌落、难产、溺水等非正常死亡者(尤其青少年),则被视为“野鬼”。在入殓、送殡和埋葬过程中,与“家仙”的待遇完全不同。不仅治丧简单草率,而且实行许多“防范”措施,送殡时,往往趁黑夜送出村,甚至不时打圈圈行进,使鬼魂迷路,不让其回家捣鬼伤害家人,对这些亡人也不扫墓供祭,要“施舍”,只能在屋外倒撒米饭等。对正常死亡的老年人的治丧,旧时繁杂隆重。此类治丧活动有哭丧、买水洗尸、报丧、入殓、开路、停柩守灵、“做布”(音)、打斋、祭奠、送殡、安葬及“画驾”(音)等十多项。

  ·

  报丧

  报丧,共分两次。头一次在死者死去不久,孝男(孝女)到水边投币买水为其洗身整装后,即披白麻布衣,涂锅灰于额前脸颊(男左女右),点香烧纸,执灵牌,与同伴到舅家报丧。这叫报素丧,旨在领亡魂回母舅家,并征求舅父及其亲属族人务办丧事意见等。第二次,舅父率其亲属族人到外甥家吊唁(验尸)转回去后,孝男孝女在送殡当日,带上若干酒肉再往舅父家报丧,请舅父或他的代表率亲属族人前往主持祭奠、送殡仪式,此次叫报荤丧。

  ·

  “做布”和“画驾”

  “做布”。停枢期间,丧家多请道士打斋,一日或三五日不等,最多七日。每晚于打斋之前,孝男孝女执“幡”跪在祖先灵堂前,供白糯米饭、素菜、熟米粉捏成的家禽牲畜等模型。道士在乐器伴奏下,诵唱史诗“排见”,怀念先人,宣讲祖先和亡人的功德,劝告子孙后人重孝道,使围观的群众受一次传统道德教育。此举毛南人称“做布”。“画驾”。安葬死者之后,几日内,孝男孝女于某晚上在家设祭坛,陈供品,恭候亡魂回家。表示子孙对逝者的孝敬。

  ·

  毛南族的丧礼中的治丧流程

  丧礼:是指正常死亡的,其阴魂成为家神的长者所举行的祭丧活动,死者越是高寿,丧礼就越隆重。毛南人认为,是正常死亡的,其阴魂就成为家仙,名字可列在祖宗灵位上。正常丧礼的过程如下:(一)买沐浴水。毛南人一断气就放地炮三响, 接着孝男孝女儿媳嚎啕大哭;(二)报丧。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叫“报素丧”,第二次叫“报荤丧”;(二)报丧。分两次进行,第一次叫“报素丧”,第二次叫“报荤丧”;(三)开路。开路是请神把死者的灵魂带到阴府,请天仙把死者的灵魂带上天堂;(四)打斋。开路完后接着启建道场打斋;

  33、门巴族

  ·

  门巴族:丧葬习俗

  门巴族的安葬方式有水葬、土葬、崖葬和二次葬。他们的土葬方式独树一帜。他们把捆成胎形的尸体抬到墓地后,由喇嘛对着圆形的墓坑念过驱邪鬼、保太平的经咒,然后把光尸身蹲坐在坑内,恰如一个在母亲子宫内的大胎儿一样。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死者 投胎转世。靠近大河的门巴人则由全村人一起将遗体送江边,由老人念过送魂祷词,整尸投入江中。门巴人的崖葬只有活佛和富人才能享用。当地,活佛和富人死后,都要延请大喇嘛念经。同时挖一个独木棺,将死者盛在里面,择日抬至高山悬崖下搁置。而墨脱门巴人,是先行土葬,一年之后行火葬。在土葬时,挖一个圆形的,将尸体放在坑内,并随葬死者生前所喜爱的物件而后盖上厚木板,填上土。周年将遗骸火化时,也要将他(她)随葬的物件一起火化。火化后,将骨灰与土拌匀,做成一个个小"叉叉"(即锥形塔),存放在村旁的"叉康"(存放骨灰小塔的专用房子)里。

  ·

  早夭婴儿的葬法

  火葬和天葬多半是在喇嘛或富裕户中实行的,一般群众普遍行水葬。如果有婴儿早夭,有的是将木桶里面装进干沙,把尸体用盐水作防腐的处理,置于桶里,放在住房顶层的角楼上,经过数年后再进行水葬。对于那些有传染病的死者,其葬法是不同的,要进行土葬。有一些人将婴儿尸体放在高山石崖下葬。墨脱宗门巴族普遍沿袭土葬这一古老的丧葬风俗,这是与苯教信仰的存在是有关系的。

  ·

  土葬

  墨脱宗门巴族普遍沿袭土葬这一古老的丧葬风俗,这是与苯教信仰的存在是有关系的。人死后,将尸体捆作胎儿状,放置在室内二至三日,设下死者灵位,被称作“米江巴”,用玉米等粮食磨的面,做成人骑虎的模型,并把它放在灵前供奉 .在死者的面前还要放食物、衣服和用具祭奠,并要请喇嘛来为他念经,在喇嘛念完经之后,再根据喇嘛所择定的时辰和方法进行出殡。把面人的模型抛到室外,然后还要在小道和村后的三岔路口抛散小石子用来驱鬼。

  ·

  患病者的葬法

  在墨脱,水葬是只用于得了传染病的死者,这是与门隅的门巴族的丧葬风俗完全不一样的。总之,从患病到死后的全过程,都贯穿着巫师和喇嘛的活动。过去,门巴族人民在精神上受到宗教的束缚是很严重的。1959年以后,在实行了民主改革的地区,随着门巴族中具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年轻一代的成长,宗教观念逐渐淡化,特别是巫师的活动已近于绝迹。

  34、蒙古族

  ·

  天 葬

  天葬或称野葬,源出吐番,清人罗卜桑悫丹曾有记述。他说人死以后,要把尸体放在石碓里捣成肉酱,跟青稞面和在一起,一把一把撒向四方,让鹰鹫来吃。自然也伴随喇嘛念经。贫苦人家请不起喇嘛,就把尸体运到偏远的地方,大卸五块,扔给鸟兽也就行了。有一族人专门干这勾当,名叫森喀哲巴。蒙古族的天葬,虽说与之同出一源,但已大为简化。

  ·

  土 葬

  蒙古族土葬讲究墓地,一家一族葬于一地。为选择墓地,人们往往延请勘舆家(即阴阳)度其地形,勘其风水。按旧习惯,墓地选定之后,即使废掉良田,在所不惜;地非自家所有,出巨资购买毫不吝啬。人们认为坟地好坏,与家业兴败关系重大。坟地既定,为一家或一族所私有,并被列为禁区,任何人不得耕种、放牧、取土、辟路。

  ·

  火 葬

  喇嘛死后多用火葬。喇嘛用的坐棺后高前低,棺盖一出水倾斜,形同庙宇。圆寂者盘腿坐其中,双手合在胸前,作祈祷之状。为防止身体前倾或歪倒,肘下、颔下等部位要用香把垫好。棺的大小也要非常合体。缝隙都用棉花塞紧,这样死者才能坐稳。焚烧后,将骨灰研碎,和在泥里,捏成佛像供奉。这里指的是大喇嘛。普通喇嘛圆寂,将骨灰送往五台山或塔儿寺安葬就满不错了。

  

 

  蒙古族的葬礼“宴”

  ·

  蒙古族的治丧过程

  丧葬的作法,几乎一切与平时相反,顺着来倒着走。平日生活中的许多禁忌,都是从丧葬仪式来的。葬礼是人生的终结仪式,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脱离和告别。乌盟各旗人将死时,家人必扶之使坐,俗忌卧死。伊盟人死以后,要趁尸体软和的时候,把两臂屈在胸前,双手合什,盘腿而坐,作祈祷之状。蒙语把人死称为“成佛”,就是由此而来。保持这种姿势装进干净的自布口袋,面朝西北而坐。

  ·

  鬼魂对葬礼的影响

  过去蒙古人笃信佛教,相信阴阳轮回之说。认为人死成鬼,活人必须与之划清界限,把鬼魂和尸体一起送走,不要留下任何后遗症,故而颇多讲究。蒙古人不讲究给死者铺金盖银、穿绸着缎,却一定要有一双“上路的鞋袜”。乌珠穆沁老人去世,要将浑身衣服扒光,只裹一层白布,脚上一定要穿一双新袜,防止投生的路上让蒺藜扎脚。

  ·

  收尸者是死者肉体的安顿者

  在蒙古族葬礼中,能跟尸体直接打交道的,除了喇嘛,大概就是收尸者了。喇嘛是超渡亡灵的,动口不动手。收尸者是安顿肉体的,动手不动口。虽然在实际的重要性上,收尸者超过喇嘛,可是地位远比喇嘛低贱。除了死者的苫面布、裹尸布和一双袜子,别的好东西让喇嘛拿去了,属于受苦不挣钱者。在民间也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阶层,常常是由死者的遗嘱指定的,以跟死者属相相克为好。

  35、苗族

  ·

  苗族葬礼上的打戛仪式

  纳雍苗族凡有老人寿终过世都必定要以牛、羊、猪、鸡交牲祭祀。这种习俗源于古代传说和历史遗俗。据任防《述异记》卷上载,苗族先民著名的部落首领蚩尤被古代民间描述成牛的模样,“俗云 ( 蚩尤 ) 人身牛蹄……秦汉间说:蚩尤耳鬓如剑戟,头上有角。”这证明牛和苗族先民有特殊关系。《路史·后记四·蚩尤传》又说,蚩尤死后,“祭蚩尤不用牛头”,证明历史上都有以牛祭祀的习俗。

  ·

  筹办丧事组建丧葬管事班子

  首先由死者的家属、家族长辈和寨老商议“做戛”的具体事项,确定管事班子成员,设总管事 1 人,副管事 1 ~ 2 人,服务人员若干人,分内管事和外管事两组。内管事主要负责丧事期间财物的备办、钱粮的收支、伙食的安排等;外管事主要负责外客的通知、接待、用餐吃饭的部署、餐具的筹措、归还等,还通知亲友奔丧。凡死者的亲戚,尤其作为主客的娘舅或姑妈 和女婿。

  ·

  备办做戛必须的法器

  棺木灵柩停于堂屋后,用一把弩挂在堂屋左边或右边壁头上 ( 男左女右 ) ,砍数根 ( 男八女六 ) 长约 3 尺、大指头般粗的茨竹 ( 有的用竹子 ) 放在大门背后 ( 男左女右 ) ,另砍一根薛刀把粗长约 4 尺左右的木棒,在顶部套上一把尖刀后,放在棺木后边 ( 这些弓弩、刀棍是给死者护身防兽的象征物,要在抬丧出门至戛房前,全部由孝家或亲朋年轻人拿着转戛直到出丧至戛房途中才将竹棍丢掉,

  ·

  请鼓和接鼓

  做戛非吊大鼓不成。大鼓,有转寨鼓和守家鼓两种。转寨鼓。就是谁家办丧事鼓就存放他家,别户遇丧才去接鼓;守家鼓则由一户专门存放,谁家办丧事用过后都要送回原处。请鼓接鼓都有一套固有的仪式。谁家办丧,就派去 3 人 ( 有 1 人吹芦笙 ) 提 1 斤酒到存鼓人家,对主人说明来意,主人把酒奠鼓并交待一番,才放下挂着的鼓交请鼓人 ( 鼓绝对不能着地 ) ,

  ·

  接客和指路

  正戛那天,众亲友陆续前来。特别是娘舅 ( 或姑妈 ) 前来祭奠时,孝家要在路口边铺上一个竹垫,上呈三角形,放上三个草团,草团中间放上三个熄灭的柴火,旁边摆三杯酒,还有一副竹卦,并请一能说会道的管事恭候。娘舅 ( 或姑妈 ) 家也请人领队代言。当客人一行来到竹垫边,管事先斟酒给每个客人喝,然后主客家请来的代言人用比喻的方式唱问竹卦是否准备好。

  

 

  苗族殡葬的程序

  ·

  殡葬的程序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寿衣上柳床,然度入棺。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36、仫佬族

  ·

  仫佬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在丧葬仪式方面,各地仡佬族的做法大体一致。在某些具体环节上,各地又有不同之处。仫佬族的坟地多选在山坡上,因此出殡称为“上山”。孝子执“引魂幡”引灵柩前行,亲友随后送葬。仡佬族出丧一般不丢“买路钱”,因为当地各族人民都承认仡佬族为本地最古老的土著民族。墓穴用石板或石头砌成,刻饰花卉鸟兽,人物故事,楹联墓志。

  ·

  仫佬族的丧礼仪式

  仫佬族主要实行土葬。其丧葬习俗很多。死者牙齿齐全的必须敲掉一颗。老人临终时要由儿子抱着送终,多子者,一般由长子抱。老人嘴里要含一块银元,无银元的须拿一些银饰放在其手中。麻江地区的仫佬族是在老人断气后取出,凯里地区的却是在入棺后取出。正常死亡的一般要经过报丧、沐浴、小殓、入棺、祭祀、开路、出殡、抬丧、安葬、伏山、居丧等过程。

  

 

  殡葬过程

  ·

  报丧

  老人落气,即刻鸣炮以示报丧。鸣炮用鸟枪或铁炮,现在多用鞭炮。炮声一响,寨子里知道老人寿终了,纷纷来帮忙。即刻组织一伙人分别到各地去通知死者的亲朋好友前来吊丧。亡者若是女性,必须提前通知舅家,舅家人到后,才可以安排丧事,舅舅不到,不得安葬。在凯里的大风洞、炉山一带,去亲朋好友家报丧的人,进家时要先到水缸舀一瓢水喝后才可以说话。

  ·

  入棺

  将棺木停放在堂屋的正中,由仫佬族鬼师择时辰入棺(在杂居区也有请其他民族的巫师的主持丧葬法事的,这些巫师在当地被称为先生)。死者有几个儿子,就要在棺底垫上几张白布,称为兜单布,然后将尸体移入棺内,死者头靠神龛,脚朝大门。安放好后,再用灯草、白曱纸、纸钱以及木炭放在尸身两边,防止尸体晃动,同时起到吸潮的作用。在麻江的部分仫佬族村寨将儿媳做的、亲族送的盖单布盖在尸身,称为上盖。要按先主后客,先大后小的顺序盖上盖。每盖一床都要由一长者大声告知死者是谁送的。上盖只盖到死者胸口处,有的地方还将盖到胸口处的盖单撕去一个口子。每一床上盖都要剪下一条细布退给送盖单的人。在凯里的大部分仫佬族村寨,老人的寿衣和上盖都由女儿制作。入棺时要防止其他金属特别是铁类掉入棺内。入棺后将棺木盖上,在灵柩下点上“地龙灯”,鸣炮,这时死者的女儿、侄女以及媳妇放声痛哭。

  ·

  出殡

  也就是发丧。时间一般是在拂晓前,孝男孝女以及至亲身着槁素到棺前瞻仰,再次为死者整理遗容,然后盖紧棺盖,亲人痛哭,称之为“清棺”。在凯里的炉山、大风洞片区的仫佬族有使用内外两层棺木的,因山高坡陡,外棺较重不便抬丧,出殡时就只抬内棺,到安葬时才清棺。发丧吉时一到,孝子穿纸缠的草鞋,腰拴白纸缠的草绳,披麻戴孝,手拄二尺丧棍在门前跪候,巫师念词,一斧打在棺盖上,立即吹灭“地龙灯”,撤出灵堂,将灵柩抬出大门外停放在两根长凳上。出殡时忌灵柩碰着门枋和门杴。

  ·

  安葬

  灵柩落土前要先择地择时打井,在井中烧纸钱以及女婿家的悼布,撤雄黄和米称为“燃井”或“垫龙”,用公鸡跳井后置棺人圹,孝男用衣兜泥土依次从棺上走过或跪在棺盖上,呼喊亡人三声,然后挖几锄泥土盖在棺上,众人挖土掩埋。巫师用猪头、鸡、鸭招龙谢土,在墓东、西、南、北四方埋石灰、鸡蛋、酒曲栽界,在墓旁挖小坑烧钱纸,谓之“金银库”。安毕,孝子用衣兜坟上少许泥土(称兜魂),抱跳井鸡引亡灵回家,请巫师安放灵位于神龛。

  37、纳西族

  · 自古以来,纳西族以不畏死而怕不行火葬之礼闻名于世。但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在满汉文化的强力冲击下逐步改变了火葬的习俗而改实行土葬。随着土葬的盛行,纳西族的丧葬礼仪注入了诸多的满汉习俗。但因纳西族生活的地区多在高原坝区及大江大河的河谷地带,不便利的交通,加之纳西族固有的传统文化观念,造成了各地不同的习俗。丽江拉市坝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纳西族的丧葬礼仪中既有明显的满汉丧葬礼仪痕迹,也保留了许多纳西族古老的传统。

  ·

  临终前的"尽孝礼"及"放含口"接气的习俗

  纳西族十分讲究对老人的孝道,除了老人在健康时的关心照顾外,老人一旦到了花甲之年,就会为老人筹办好去世时用的棺木。棺木上好的为柏树木板,现在一般用松树木板。先制成厚重的木板形状,存在楼上通风遮荫之处,等到用时再制作成棺材。也有的人家直接制作成棺材等候使用。民间普遍认为这样做可以为老人祈求更多的寿辰。当老人病重时,所有的子女都会回到老人身边,一起照顾老人直至含笑九泉。老人离开人世时,亲人要按照纳西人的传统习惯,进行"飒撒克"仪式,即为死者"接气"活动。一般在老人即将离开人世时,亲属就会为其准备"含口"。纳西族语叫:"飒撒"。如果死者是男性则用九根茶、大米九粒(解放前用五谷)、白银少许,如果死者是女性则用七根茶、大米七粒、白银少许。制作"含口"的材料配好后用红纸包好,再用黑线扎口拴好后即做成"飒撒(含口)"。当老者寿终正寝,张嘴咽气的瞬间将"飒撒"放到死者的舌头下,即完成了"飒撒克"仪式。【详细】

  ·

  "停灵"、报丧及有关礼仪

  完成了接气活动后,就进入"停灵"阶段。在拉市海南吉余等村落,完成"飒撒克"仪式后,就会给死者穿寿衣。穿寿衣时,一般会让死者端坐在一张长凳子上,由人扶着让其象征性的左手拿着长明灯,右手拿着刀子。准备好后,由东巴或家族中精通传统习俗的老者念诵的开路祭词。而在靠近海边的海北一带的纳西族村落,则要另选吉时为死者穿寿衣。

  如果家中老人去世,人们会把死者停在母房的堂屋位置。女性则略把灵柩停放在中轴的右边;男性则放在堂屋的正中位置。如果死者属于英年早逝,还有父母,则会停在侧房。停好后用白纸蒙住死者面孔,象征生者与死者已隔两界,彼此语言已经无法沟通。再在死者的腹部放一个铁犁。纳西族的传统观念中犁有翻九层地的威力,用犁压住尸体,妖魔就不敢前来侵袭,同时也有防止长期时间停尸时尸体腹部肿胀的功效。另外,民间也有借此防止家猫从死尸体上跳过,引起静电作用而惊吓生者的说法。【详细】

  ·

  入棺、守孝及送魂的习俗

  死后第三天举行入棺仪式。死者的亲友都要到场参加这个仪式。拉市坝各地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入棺的时辰及方法也各有一些细小的差别。按人们的习惯,通常把拉市坝分为海南和海北两大片区。海南片区基本都在傍晚太阳刚到山岗上的时候举行,而海北一带一般都在晚上星辰出现的时候举行。拉市海北入棺前先要把棺材摆放在堂屋前的走廊上,而海南则摆放在堂屋前的屋檐滴水处,喻意为又回到水落地的地方,即落叶归根之意。

  摆好后,先要用青刺枝扫一下棺材,边扫边念:"生肖相冲的,都扫到外边;所有仇敌,都扫到旁边。"象征着把一切与死者有仇的敌人之魂及鬼魂全部赶走。扫完后,把孝子从九个(如死者是女性则要七家的灶灰)邻居家里要来的灶灰,均匀地洒在棺材底部。洒好后,还要看灶灰的纹路,纹路显现出像什么动物的形状,死者的亲人会认为死者的灵魂变成了什么动物。之后再铺上一层草纸,草纸上垫上被子等物即可入棺。【详细】

  ·

  守孝及"鸡鸣哭祭"

  灵柩停在家里期间,还要举行"鸡鸣哭祭"(纳西语称为"艾局巴达批")。民间认为,人死后不能复生,生者无法与死者交流,但在出殡前每天夜里,在凌晨鸡鸣时分,生者可以通过"哭祭"的方式与死者的灵魂进行交流,于是就产生了这个仪式。纳西人通常运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寄托人们哀思。更为可贵的是,哭祭者运用传统的纳西族传统的"哭祭调",对死者生前的生平事迹进行回忆,使亲友永远不忘死者的丰功伟绩和优良品德,从而也具有民族传统道德教育的作用。

  "鸡鸣哭祭"一般由妇女完成,有个别的人家也有由男子去哭祭的。"鸡鸣哭祭"有约定俗成的开场白,开场白是这样的:"夜深乌云黑,鸡已鸣叫了。我的某某啊!你的爱女(或爱儿媳)儿,给您打来洗脸水,给您送来了饭。尽管您已不能吃,您已不喝,但请您来享用。世上有传闻,黑夜鸡鸣时,能与您交心,能与您倾诉。如您能听到,请来听我说……"。【详细】

  ·

  出殡、丧宴及有关礼仪

  在出殡的当天,亲友们会带上大米、玉米等谷物及钱等物品前来祭奠,在进死者的家门前,还要放上一串鞭炮。将祭品放在灵前后要行以跪拜礼。行跪拜礼后,将钱和谷物拿到挂礼处一一登记。纳西人讲究礼尚往来,登记礼物是为了便于主人家当别人有事时前去看望还礼。亲友来上祭时,孝女要在灵前大放悲声,并用传统的哭调,感谢亲友,告慰亡灵。大意是"某某人来看望您了,如您还能看见,请您帮我,把小辈们托付给他们。"讲究的人家会安排一名主持,主持人拉长声调念唱:"献茶——,献饭——,献酒——"等祭词,逐一完成亲友的"上祭"活动。

  死者家属要备丧宴,以酬谢前来吊唁的亲友。丧宴多则近百桌,少也有二三十桌不等。因各家的经济收入不同,所做的菜肴也各不相同,但有几道菜是必备的:第一道是"豆芽煮五花肉片",这是丧宴的标志性菜肴;第二道菜是大肉,此道菜红白事都用,只是白事时不能上色;第三道是鱼,一般做成酸辣味;第四道是蛋,一般用鸡蛋,经济条件好的也用鸭蛋。开宴前的第一桌饭要祭献给死者。【详细】

  ·

  入葬、复丧及其它礼仪

  坟坑在灵柩到达之前要挖好。挖坟坑的人要由死者家属去请,被请到帮忙挖坟坑的人,一般不能拒绝。挖坟坑的人一般是与死者没有亲戚关系的,同村世居的村民。在要出殡的当天早上,他们要自己准备好挖坑所需的工具,按主人预先的要求到坟地挖坑。拉市坝的坟墓,准心都对着丽江的象山。在挖坟坑的时候。孝男还要把一撮土藏好,并把这撮土当作棺材入地后盖上的第一撮土。放这撮土的方法是:孝男卷起上衣后背将此土放好后,背着这撮土按逆时针方向洒向棺材,一边洒一边喊对死者的称呼,直至洒完为止。完成这个仪式后,众人一起合力盖上土,周围砌上石头,就做成了坟墓。有条件的可以立上墓碑,碑上刻上家谱及死者的姓氏。立墓碑对于死者亲戚来说,又是一件大事,应另选吉时进行,并宴请亲友。墓建成后,前往坟地的人们,逐一行以跪拜礼即回。其中值注意的是,从拉市坝的墓碑上的刻字看,最早的也只是在清代,这也说明纳西族只有受到满汉文化深刻影响之后才有了"建坟立碑"的习俗。

  第二天,要举行复山(复丧),并行之以清明上坟时的全部礼节。之后,死者家属还要以七天为一个祭日,行以一七、二七、三七之礼。祭日直系亲戚都会到死者家行以祭礼。祭礼分为接死者之神位进行供养和送死者之神位回祖地两道程序。死者家人还酬备五桌酒席以谢前来祭拜的的亲友。前来祭拜的亲友会带上一到两瓶酒。酒一律要摆有死者的神位前。【详细】

  38、怒族

  · 怒族丧葬仪式极为庄重,就其演变形式而言,其丧葬是由火葬逐渐演变为土葬的。怒族没有氏族公墓,只有家族坟地。墓地一般选择在房前屋后的坡台或阴森的丛林里,并要对准山峰的第2台,意思是前辈后辈都有靠山靠背。

  ·

  竹号报丧

  在怒苏人中,凡成年男子死亡均要吹竹号报丧。全村鸣竹号报丧,全村寨或全氏族都要停止劳动3天, 以示哀悼。

  吹竹号报丧时,巫师死吹4支,头人吹3支、有儿女者吹2支、未婚者吹1支。从人死到出殡,每天吹3次竹号(或牛角号),送殡时还要吹一次。妇女、 小孩死亡一律不吹。

  竹号由一个竹筒吹嘴套着一尺多长的龙竹吹筒组成,吹奏时发出“剥哩—呜—剥哩”的声响,因而称之为“剥哩”。人们只要一听到竹号声,都会停止手上的活计奔赴死者家中吊唁,参加丧礼。

  ·

  敬酒吊丧

  人们给死者梳洗之后,盖上毯子,停尸在火塘左侧床铺之上,以供亲友吊唁。奔丧的亲友带着酒、肉、鸡等吊礼,到达后将酒倒进碗里,由巫师灌入死者嘴中,并说明是某某亲友前来吊唁。然后大家一起喝离别酒,由巫师卜卦后唱“挽歌”,怒苏语称“北莫中”。

  男男女女在堂屋内围成一圈,手拉手跳与死者告别的“雄登舞”,以告慰死者,祈求其亡魂庇护子孙,不要祸及家人和亲友。在极度悲痛中,甚至还有至亲好友与死者嘴对嘴地喝“同心酒”,以示永别。

  ·

  棍卜坟基

  正常死亡的人一般均埋葬在村前屋后甚至宅院之内,表示死者与亲友不分离的密切关系。具体地点由巫师和家长棍卜择定。方法是将三根头部削尖的约三尺长的木棍在十步开外同时掷出,如三根木棍都能插入土中,即在该处建坟。

  建坟时先由巫师破土,如死者是女性先挖七锄,死者是男性则先挖九锄;然后其他人才动手挖。墓穴挖好后,四周用石板或木板围上;安葬时,有的就不再用木棺了。

  ·

  送魂出殡

  停尸时间一般为一至三天不等。出殡前举行送魂仪式,由巫师诵唱“送魂辞”,内容是给死者的灵魂指路,逆着本氏族迁徙的路线,一程一程地指、一程一程地送,地直送到祖先居住的发祥地。

  念完之后,吹奏竹号,挥刀开路直至墓地。安葬时仍由巫师先盖土,然后大家动手。葬毕在墓旁立桩,挂上死者生前用品,如男子的弩弓、刀箭、挎包,女子的织机、炊具等。

  

 

  超度亡灵

  ·

  对死者的悼念一般由男男女女在堂屋内围成一圈,手拉手,边唱祭祀歌边跳祭舞,然后由祭师卜刀卦,唱诉与死者告别的祭词。

  尸体入殓时,除棺内垫上棉絮等外,还将死者的衣物等一并装入棺材。送葬时,由大人手持长刀,边走边高喊,驱赶邪恶。落葬时请巫师破土。

  男性,要挖9锄泥土,女性挖7锄,然后其他人培土将棺木盖满为止,最后垒土盖上青石板。如果死者为男性,将他生前所用的弩弓、刀箭、挎包挂于墓旁;如死者是妇女,则将她生前所用的织具和炊具等挂在墓旁,意为死者到了阴间还要生活。送葬当天晚上,同家族的人要围坐在死者家吟唱挽歌。到深夜鸡叫头遍时进行分火仪式。

  分火时,请巫师将自家火塘中余灰全部清除出屋外,并在屋内重新生一灶火,表示已清出死者之火,重新烧的是活者之火以示今后不让死者扰乱活人。怒族没有祖先崇拜的习惯,不供奉祖先灵牌,人死安葬后除第一年垒坟上坟外,以后不再扫墓。

  贡山的怒族人未死不能做棺材,人死后有迁坟的习惯。信奉藏传佛教的人则实行火葬,葬时请寺庙喇嘛念经超度,并以藏俗在死者坟前立麻布幡数面。死者若是天主教徒,则由神甫作祈祷,埋葬后垒坟,并在坟前立一个十字架。

  39、普米族

  ·

  死后实行火葬

  普米人死了实行火葬,火葬的日期由巫师选定。每个村寨都有一个火葬场,事前在火葬场准备好烧尸的木柴,将其搭成房屋的形状,中间堆入松明。

  送葬那天的鸡鸣时,就开始为死者举行宗教仪式,请来的喇嘛和韩规首先要到火葬场念经。

  然后送葬的队伍便出发,最前头由一人牵马引路,一人拿着火把。

  一人拿着送魂路线图,四人抬着棺木跟随其后,最后面是送丧的亲属。

  到了烧尸场把尸体从棺木中取出,架在柴堆上,棺木也拆散放在一起焚烧。

  烧尸时,首先由喇嘛从四角点燃,然后由烧尸人负责焚烧,母系制地区是由一母系血缘的两个男子担任,父系制地区是由男方家族中的两个男子烧尸。

  ·

  他们以尸体烧得快为吉利,否则,就认为死者留恋家里的财产。

  遇到这个情况,家里人就需不断把衣服、粮食、猪肉、食油、酥油等,投入火堆,认为这样才能满足死者的要求,加速焚化。

  普米族火葬的破费很大,穷苦人家当时若无力举办火葬。

  就将棺木存放在深山,几年后再补行火葬仪式。

  焚尸时,注意不使遗骨全化为灰烬,第二天由死者亲人亲自去收取十三根焚剩的骨头。装入骨灰罐中,其余的骨灰撒掉或就地掩埋。

  灰罐的形状是小口凸肚,放进骨灰后,不封罐口。盖上松毛,在罐的底下开一小孔,作死者灵魂出入的地方。

  ·

  骨灰罐埋山里

  罐罐山是普米人的习惯称呼,原意是埋骨灰罐的山,也即普米人的坟地。

  按普米人的习惯,同一氏族的骨灰罐都集中在一个坟山上。

  一般地说,每一个村寨都有一个罐罐山,选择在陡峭的山坡上。这里的森木茂密,人迹罕至,周围的树林是受到保护的,树木长得好,意味着吉祥,子孙兴旺。在罐罐山上,每家都有一块掩埋骨灰罐的坟地。

  骨灰罐是按辈份的次序排列埋入土中的;长辈在上,晚辈在下,男在左女在右。

  ·

  按比奇村的风俗,骨灰装入骨灰罐以后,立即举行将骨灰罐送往坟山的仪式。

  男尸是由家门亲戚中的九个男子骑九匹马送,女尸则用七人骑七匹马送。

  骨灰罐要在颈部用红白布扎好,请人背上。

  送行时,由喇嘛念经,村邻每户送一块猪肉、一个鸡蛋、一团饭和一瓶酒,丧家也带着许多食品。在往坟山的途中,用树枝搭成九座门和一座房子,象征死者的住所,在行进过程中,韩规经常要念开路经。

  骨灰罐掩埋以后,再次由韩规念开路经。有些地区的普米人,收死者的骨灰之后,并不立即将骨灰罐送往罐罐山。

  40、羌族

  ·

  羌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葬式分火葬、土葬、岩葬、水葬几种。火葬是其传统葬俗,每个家族或早期部落都有自己的火坟场,用石砌围圈,往往有碑记载姓氏与开始设立坟场年月。目前仍盛行火葬。60岁以上正常病故,认为是寿终归天,要唱丧歌,举行火葬。也有遵老人遗嘱是否选择火葬的。凶死或传染病死者则必须火葬。婴儿死后装小木棺置于岩洞为岩葬。也有的死婴装棺放入河水中飘走称为水葬。

  ·

  葬仪隆重的大葬

  大葬最早是对民族、家族有过重大贡献的人举行的一种最高规格葬仪。近世以来,殷实之家都办“大葬”。大葬一般历时三至九天,先由“释比”做几天法事,最后一天,客人才参加。届时由一名有威望的“释比”,身披牛皮铠甲,右手执刀,左肩挎枪,枪头挂一牛舌,带头歌舞,歌词内容是赞颂祖先功绩;紧跟着八名“释士”,头戴面具,右手摇手皮鼓,左手摆铜铃;跟着还有八名较亲的家族成员,也都戴面具,敲羊皮鼓;后面一百人以至更多人右手持刀,左肩挎枪,枪缠彩色飘带,排成一字长蛇阵,边唱边舞。先到火坟场转三圈,将飘带撒于坟地敬献祖先。然后到坝子转圈歌舞,有时扮演对阵战斗。

  ·

  羌族火葬习俗的由来

  “ 远古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的智力不很发达,不可能产生‘灵魂’这种抽象的宗教意识,不可能对死后归宿这个问题发生兴趣,正如孟子所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智力也得到了发展,并对自然界的存在产生了神秘的宗教意识,逐渐形成了‘灵魂不灭’的观念。人们的脑海里开始臆造出一个虚幻的世界,认为人死了以后,灵魂不灭,在冥界仍和生前一样生活。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出现了墓葬和丧葬礼俗。

  ·

  羌族的“火坟”

  羌族独特的“火坟”在汶川县的羌寨可见遗址,有的保存较完好。80年代以来,个别羌寨以宗族为单位维修的“火坟”已焕然一新。如雁门乡的索桥、通山、月里等寨,龙溪乡的阿尔、巴夺、垮坡等寨,绵池乡的和平、羌锋等寨。“ 火坟”的形状多为条形,而方形较少,上窄下宽,长约6-8公尺,宽4-6公尺,深约7-8公尺,内部用黄泥抹得相当平整。其边沿高出地面5-6寸,坑上架着能抬开的木屋,

  ·

  羌族火葬的具体过程

  “重死”是羌族的文化情结,在羌人看来“人有生错的,没有死错的”。死亡意味着人离开了现实世界进入了祖先居住的“鬼寨”,因此死亡也有“回老家”的意思,说羌人的死具有“视死如归”的意味也不过分。可见羌族对死亡有着客观的认识,对年老死亡并不恐惧,而是认识到“死”是任何人不可逃避的自然法则。羌族以年满六十岁后死为喜事,有“白喜事”之说。

  ·

  羌族火葬共有三种葬法

  流传于四川理县桃坪羌寨的葬法:把死者打扮好后,用布包裹,架在寨中火坟场中固定的石堆上,用柴架着烧,骨灰不拾。流传于四川理县佳山寨的葬法:寨中火坟处筑有两堵约一米高的土墙,两墙间隔约一米,在土墙中间又筑有六堵六十公分高的小土墙,把两墙分隔开来,成格网状。把死者放在两墙之中,上、下置柴烧之。

  41、撒拉族

  ·

  撒拉族的葬礼习俗

  撒拉族的葬礼,因撒拉族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其葬礼一般按伊斯兰教规定进行,习惯速葬,一律土葬,不用棺椁。当病人危殆时,禁止各种噪声,除至亲骨肉外,他人不得入病房,惟有深明教义者亲侍病人身旁,病人“口唤”(亡故)后,由家人瞑其目,合其颏,理其发须,顺其手足,然后把遗体安放在公用尸盒上,家人围尸哭泣。同时,派人告知远近亲友及本村清真寺阿訇,亲友等至丧家后,向丧主吊唁,进行悲切的“哭丧”,撒拉语叫“牙斯牙格拉”。其内容都是怀念亡人,讲亡人在世时如何勤劳持家,如何待人接物,又如何为人效劳而又赢得大家的尊敬等等。

  ·

  挖坟坑

  撒拉语叫“土尔拜提尕孜”。清真寺掌教得知某人“无常”的消息后,就在主人所在“孔木散”的坟院里划一个南北向长方形线条。年轻人们就按这线条挖下去,直线挖下 1.5 米左右后又向西方挖个偏洞,偏洞即是置放亡人埋体的地方。撒拉族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诚意地为他人挖 10 个坟坑,那么,此人无常后不会被问罪,故人们争相为之,以获殊荣。

  ·

  送葬

  又叫“埋体吾则提”,经堂语撒拉语合成词。 送葬时,先将用白布裹身的亡人“埋体”,放进专门的尸床 上,“入木匣,抬至坟坑”,由十来个年轻人抬着走向坟院或比较开阔的地段,头北脚南放好以后,由清真寺掌教对着“埋体”做礼拜,其他有大小净的男人随其后礼拜,祈祷真主饶恕亡人的罪过,使之进天堂。做毕,两个阿訇或满拉跳进坑内,其他人则将尸体小心翼翼地转给他们,他们将尸体放进偏洞内,并用土坯将偏洞堵住,用泥巴封好,不留些许缝隙,其他人就用很快的速度将土填进坑内,据说快填之意,在于防世上人听见坑内问罪的惊恐。“送埋体”的人不光是本村人,按照亡人要求和家庭经济条件的许可程度,还邀请一些邻村的中年人参加,女人一般不参加。

  ·

  过“四十”

  亡人去世40 天时,撒拉人要举行隆重的“送过四十 ”,那天也是连续宴请满拉的最后一天,于是要宰鸡宰羊,做各种饭菜,盛宴款待被邀来的客人。据《循化志》记载:“每日三次,至坟诵经,凡四十日乃止,家中逢七日,请众人诵经,食油香宰羊,孝服白布,长大如道袍,腰系白布,鞋亦以白布艘之,至四十日满,族戚本日来吊,富者皆以白布散给,又以钱散贫人,送奠仪者皆折半与之钱,以代酒食”。显然,穿戴白孝布衣的习惯是接受了汉俗,到清末民初时,汉俗已被取消。有的地方在“四十天”时也做一次“麦仁饭”让众人吃。

  ·

  丧葬禁忌

  葬礼开始时,女人不得进入坟院,如果父母无常,子女晚辈忌在 40 天内同床、洗涤、打扮等,也忌讳提及亡人的名字,禁忌踩踏古人的坟,埋葬时,除坟坑内挖出的土外,外加一点别的土也不允许,忌讳立碑或用别的方式埋葬,40 天之内,忌讳向亡人家属说“你好”之类的话,甚至连使用最广泛的客套语“撒俩木”都忌讳说,忌讳亡人家属在 40 天以内参加别的社会活动。

  42、畲族

  ·

  畲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在民间收藏的《图腾画卷》中对其远祖盘瓠死后的殡葬,形象地记述了畲族传统丧俗。畲族相信人死后有灵魂。要给死者念经超度,孝子孝女披麻带孝守灵,给死者棺木盛殓,土葬,葬后修坟,使死者的灵魂归土安息,护佑裔孙。这一丧俗沿续至今。畲族人凡享年50多以上老病而死者,为寿终正寝,整个丧葬之礼与婚姻同样热闹,俗称“老喜丧”。先为死者梳洗更衣,孝男孝女执陶罐到河边,点燃三支香,烧化纸钱,向河里舀水,俗称买水。舀水时,要记住死者是男或是女。是男,要舀顺流水,以示男在天;是女,要舀逆流水,以示女在地。清水舀回后,要放在火坑中暖几分钟。再次检查死者鼻息、脉搏,脱去死者衣裤,用白布在水中浸湿,在死者胸前揩三下,背后揩四下。毕,帮助理发(一般人病时就已理好头发)或梳头。这个过程均伴哭歌。死者梳洗穿戴完毕,从卧房移到后厅。

  ·

  畲族的丧葬程序

  老人正常病故,丧事有报丧吊唁、浴尸入殓、做斋超度、出殡送葬、做七谢灵等程序,盛行土葬、建立坟墓。少数实行“二次葬”。当老者临死之际,即从卧室转移至厅堂。断气死亡后,其子女儿媳悲恸嚎哭,委托亲朋四出报丧。外出报丧男女皆可,反穿上衣,分别前往死者亲朋家中泣诉噩耗。亲朋惊悉,即前往吊唁。邻里亦来帮助料理丧事。死者子女去河里汲水,凡男性,顺流汲水,意为男居在天,即在上,若死者为女性,则逆流汲水,意为女居于地,即在下。取水回来稍加温,由孝男或孝女帮助礼生为死者抹身、剃头、梳发、穿寿衣。寿衣件数和质量视各人经济条件,但在数量上必须男单女双。有的挑选死者生前惯用的生活用品入殓随葬。随即举行入殓仪式,把尸体置入棺木之中。

  ·

  畲族的丧仪

  福州地区畲族称老人过世为“老了”或“过山了”。畲族明代以前的丧仪无考,明代中期起随着改为土葬后,与汉人的葬仪大同小异,但穷、富之间又有简、繁之别。福州地区畲族称50岁以上的人在家亡故,男者称“寿终正寝”,女者称“寿终内寝”。死者断气时,即鸣鞭炮,以通知族人前来帮工。正常死亡停尸厅堂,立好灵位,以供吊唁。同时撤去蚊帐、棉絮,并用一张白纸钻三个孔,即两孔为眼,一孔为鼻掩盖于死者面部(称“安面”),然后用被单覆盖全身,在死者床前点油灯,摆一碗米饭。油灯谓“照眼”。直点至入殓为止;米饭谓“走路饭”。称给死者吃了好上路,并于饭上点香,且不能中断,直至入殓为止。畲族尊重母系亲戚,因此首先要派人到嫡系亲戚家报丧。

  ·

  福州地区畲族葬俗:火葬

  据福州地区畲族的传说和有关资料记载,畲族在迁徙频繁时期采用火葬。即人死后置火中焚烧,后取其骨灰盛于陶瓮(俗称“灰瓮”)。当迁往新址时将灰瓮带走,暂埋于新址附近山地;再迁时又将其掏出继续带走,直至定居后始择地正式安葬。明代中期,受汉族影响,葬俗多改土葬,但仍有少数人相沿其俗。民国初期,罗源西溪畲族居民在迁居安井村时,曾将其母骨灰瓮带往安井,历数年返回时又将其母的骨灰带回原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已绝迹。

  ·

  福州地区畲族葬俗:悬葬

  福州地区畲族有悬葬之俗。悬葬又称岩葬。通常的葬法有2种:一是将盛有骨灰的陶瓮置于高处的石洞和田崖的石穴之中,外叠乱石遮挡。罗源县安井村灰瓮岩石洞至今仍保存3个古时陶瓮及部分骨灰;二是在山上的半崖处挖掘土洞,将棺木置其中,洞口用石块和泥巴封堵,过三年或更长些时间取骨(个别还采用焚烧)装于陶瓮,然后移葬他处。此俗,罗源县霍口、飞竹等地畲村仍沿袭。据罗源县内部分畲族相传,此葬俗始于古时的悬棺葬。其说法有二:一种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为天上“星辰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悬葬则寓其意;另一说法是畲族祖先盘瓠生前被鹿撞死凤凰山崖,葬于崖前,其子孙仿其祖先葬法。

  43、水族

  ·

  水族的丧葬习俗

  水族人浓厚的祖先崇拜观念,使他们格外注重丧葬仪礼,并在丧葬过程中保留着较为完整的原始信仰习俗。水族的丧葬过程比较复杂繁纷,其主要程序包括报丧、入殓、择吉、安葬、立碑、除服用等六个阶段,其中不少具有水族的民族特点。家中老人咽气辞世后,家人要速派村寨里的小伙子,四出向亡人的亲戚朋友报丧。

  ·

  水族的丧葬程序

  水族对待死者的丧葬保留了较多的、全面的原始信仰和迷信鬼魂的活动,其丧葬过程、形式、礼仪、禁忌都比较繁杂。除非正常死亡,一律实行火葬,不准埋入公共墓地外,一般都实行土葬,突出特殊者则为石棺墓。丧葬程序可分为报丧、入殓、开挖安葬、立碑和除服等。死者落气要放炮三响,向四邻亲戚报丧,族中人闻讯自觉前来商议治丧事宜。

  ·

  水族的殡葬文化

  开控:是水族的祭悼活动,亦称"或控"水族祭拜祖先,很重视葬仪,只要财力略能支撑,都要尽力举办开控。开控的规模以财力的薄厚分为控低、控胜、控劳、控腊等四种。控低、控胜的规模不很大,多为一般人家举行。控劳、控腊是祭悼活动,其活动的规模和祭悼仪式威大繁复,多位富户之家举办,特别是在清代中叶,少数巨富之家常常举办控腊。旧时的控腊、控劳,在客观上起了推动水族地区 汇集民族古歌、发展纸扎工艺和墓碑雕刻工艺的作用。

  ·

  黔东南水族的三种安葬形式

  (一、)是随死随葬,就是不择时日随时安葬。这种情况一 般是死者死时的日子不好或家庭贫苦所采取的,但不能当天下葬。(二、)是择日安葬,即人死后,查阅水书 直到有适宜安葬的好日子,才出殡安葬。这实际也是一种停棺待葬的形式,只是所停放的时间不长。(三、)是停棺待葬。夏秋两季死者多实行停棺待葬,到秋收以后再择日安葬。其主要原因是夏秋为农忙季节,来帮忙的人少,参加葬礼的亲戚也少,另外丧葬耗资巨大,秋后才有足够的粮食。停棺有室内停棺和野外停棺两种,野外停棺还要搭棚以避风雨。

  ·

  黔东南水族的丧葬程序

  对正常死亡者,要经过报丧、入殓、择吉、祭悼、出殡、安葬、除服几个丧葬程序,历时三年以上。老人落气,主家鸣放铁炮或燃放鞭炮或烧掉死者的旧衣物以向寨人宣告家中有丧事,寨人便自来帮忙。接着丧家一面请人到各路亲戚家中报丧,特别要通知舅家亲友,一面由长子到井边取清水烧热为死者沐浴和剃头,换上寿衣,寿衣分为衣和裤,均为单数,以穿三、五、七件为普遍,穿布鞋纱袜。男子包一条长的包头帕,女子用包头帕数量不限,女子在腰间系一根青色或绿色绸缎腰带。在外室用床板架在两条长凳上,死者头朝西方停放在上面,

  44、塔吉克族

  ·

  塔吉克族的殡葬风俗概况

  塔吉克是生活在帕米尔高原上的民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丧葬习俗大都和其他信仰伊斯兰 教的民族差不多,但也有独特的地方。塔吉克人的丧葬是肃穆而隆重的。人去世后,要用白布将下颌托起,并合上他的双眼,稍微整容后,立即组织人去报丧。同时, 要把房子收拾干净,然后将尸体放在一块大木板上,为死者净身。死者若是男性,须剃掉头发,洗净全身;若是女性,也要洗净全身,并整理发型,若是长辫子须将辫子放在胸前。

  ·

  净身

  塔吉克人死后,由宗教人士或有资历的人为其诵经祈祷,并替死者合上双眼,随后用白布将其下颌吊起来,立即发丧,差人通知远近亲属,同时丧家把房屋收拾整洁,把尸体移到火炉前的大木板上为死者净身。净身后,尸体放在正房的正上方,用"开先干"(盖尸用的特制绣花布)盖好,死者面西而卧,头、脚两头燃起灯盏。尸体在家中至少停放一夜。

  ·

  吊唁

  处处是高耸的峰丛,放眼望去重峦迭嶂,高低错落变化无穷,拟人拟物,裸露着奇特的形体r遍地可见深幽的洼地,俯首远眺隐约察觉村寨、田间和水池交织其间,不禁嗟汉这小小的一隅之谷犹如世外桃源,大有恍若隔世之感。这个奇妙的境地,磊磊多石,山岩嶙刚,崎岖突兀,间或夹杂坚韧虬典的林木盘根错节的榕树,显示出一种昏螟、空灵而粗犷的气势,令人十分骇异。

  ·

  出殡

  出殡仪式除按伊斯兰教规举行外,还有本民族传统的习俗。当尸体从屋里抬出来时,要关好屋里的天窗,并在炉上燃香。孕妇手抚裹尸布,从布上扯下一根丝缠在指头上,以便日后顺利分娩。如果死者是未婚女子,其尸身要精心修饰,让她与屋中的顶梁柱成亲,然后才抬出去。塔吉克人认为,姑娘来到人世,不能不结婚;父母在女儿生前不能为女儿举行婚礼,死后也要为之操办,这是做父母的义务。出殡前,亲人要吻死者的手,和死者告别。

  ·

  入葬

  每一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墓地。人无论死于何处,都要葬在自家的墓地里。若葬于异地他乡,对其家人来说是莫大的耻辱,这意味着死者的亡灵将永远得不到安息。星期三不能入葬,因为这一天是鸿蒙初辟之日。星期五(聚礼日)入葬被认为是最幸福的。墓穴多由亲属挖掘,先由一人率先破土,丧家须给其礼物。若死者是男的,送匕首一把;若是女的则送剪刀。一旦破土,不论在挖掘中出现何种困难,都不许易地。墓穴为垂直穴,呈长方形,南北向。深度因性别而异,男子穴深齐腰,女子穴深齐胸。他们认为女子比男子地位低,应深葬。入葬时,由专门的师傅安放,尸体头北脚南,面西而卧。头部用填满细沙的枕头垫起,这样亡灵才会安息。然后用石板封穴,上填土。入葬前三天,丧家不动烟火,全家和来客饮食均由亲属和邻居供给。尸体入葬后,家中需彻底清扫一遍,人也要沐浴后方可进屋。

  45、塔塔尔族

  ·

  塔塔尔族丧葬习俗

  塔塔尔族的丧葬习俗严格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实行土葬和速葬。当人将死去时,即须请“伊玛目”诵经。遗体一般在当天或第二天、最多为第三天埋葬。坟地都是公用的。习惯用土葬,不用棺材。人死后的第三天、第七天要举行三天祭、七天祭。人死后,按教规进行净 尸,并用白布包裹尸体。在尸体上放一把刀或一块石头,亲人默哀服丧,男子帽上覆黑纱,女子头戴白纱布。出殡时,灵架盖单上放白布或白头巾,以示死者的性别。男性,放白布,女性,放白头布。抬灵架出门时,先出脚后出头,然后改变方向至墓地。下葬时,送葬者每人抓一把土,信中到一起放在死者的胸前,以示与遗体告别,诵《古兰经》,然后埋葬。此后,还要举行40天祭和周年大祭,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塔塔尔族把这种活动称作“乃孜尔”(条礼)。服孝期间不做饭,由邻居送给他们吃。塔塔尔的周年祭活动比较隆重。除了修整死者的坟墓外,还要邀请亲朋好友来参加祭祀活动。按传统习惯,如果妻子死了丈夫,一年之内,妻子头包日巾,早晚对丈夫哭丧,以示悼念。

  ·

  塔塔尔族习惯用土葬

  塔塔尔族的丧葬风俗是按伊斯兰教规要求形成的,遗体一般在当天或第二天、最多为第三天埋葬。坟地都是公用的。习惯用土葬,不用棺材。人死后的第三天、第七天要举行三天祭、七天祭。塔塔尔族带孝的方法是,男子头戴黑布,或者是左臂戴黑布;女子头戴白纱布。服孝期间不做饭,由邻居送给他们吃。人死后及埋葬时都要念经。此后,还要举行40天祭和周年大祭,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塔塔尔族把这种活动称作“乃孜尔”(条礼)。

  ·

  塔塔尔族丧葬程序

  塔塔尔族的丧葬习俗严格按伊斯兰教规进行,实行土葬和速葬。当人将死去时,即须请“伊玛目”诵经。遗体一般在当天或第二天、最多为第三天埋葬。坟地都是公用的。习惯用土葬,不用棺材。人死后的第三天、第七天要举行三天祭、七天祭。人死后,按教规进行净尸,并用白布包裹尸体。在尸体上放一把刀或一块石头,亲人默哀服丧,男子帽上覆黑纱,女子头戴白纱布。出殡时,灵架盖单上放白布或白头巾,以示死者的性别。男性,放白布,女性,放白头布。抬灵架出门时,先出脚后出头,然后改变方向至墓地。下葬时,送葬者每人抓一把土,信中到一起放在死者的胸前,以示与遗体告别,诵《古兰经》,然后埋葬。此后,还要举行40天祭和周年大祭,以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塔塔尔族把这种活动称作“乃孜尔”(条礼)。服孝期间不做饭,由邻居送给他们吃。

  ·

  伊斯兰土葬,周年大祭典

  塔塔尔族人死后,穿开凡、作乃孜尔、送殡、埋葬,均和维吾尔族大同小异。长者死亡,家属要戴孝,男子帽覆黑纱,女子头戴白纱。开凡后,死者的尸体上放一把刀,搁一块石头。出殡时,灵架盖桌上放白布或白头巾,以示死者的性别,男性放白布、女性放白头巾。下葬时,送葬者每人抓一把上撒在死者的胸部,以示与遗体告别。

  46、土家族

  ·

  湘西土家族的丧葬程序

  人死后,由死者的长子或长女(无儿无女者派其他晚辈),到水井取一茶罐或一竹筒新鲜水,烧热后给死者洗澡,然后穿上寿衣和大红寿鞋,腰上要捆一支白纱(按死者享年,一岁一根),用门板放在火炕的房中,脸上盖张白纸,胸口压一个鼎罐盖,脚边点上清油灯。这时,把死者病中睡过的床铺草在屋外十字路口烧掉。死者病中睡过的被盖,穿过的衣服都要洗晒。

  丧葬习俗

  ·

  跳丧

  土家人的丧事办得十分热闹。“热热闹闹送亡人,欢欢喜喜办丧事”,充分表现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山寨里,无论谁家老人去世,必请歌师傅打丧鼓。当夜,唢呐高奏,锣鼓大作,鞭炮阵阵。丧鼓一响,相邻数寨齐来奔丧。所谓“听见丧鼓响,脚板就发痒,人死众人哀,不请自己来”。灵堂上的舞者,每人手执一件乐器,由掌鼓师指挥。

  ·

  出殡

  酉水流域的土家族死了老人以后,既请土老师念经超度,又请道士开路。土老师念经时,装成死人,亲人围着哭泣。若死的是女人,就背着铺盖、鞋子;若死的是男人,就背着烟杆、柴刀。家人拉着土老师哭泣,最后把背的东西烧掉。埋时,请土老师在墓穴中画八卦,洒雄黄酒。棺材入墓穴前,孝子先挖一锄土。非正常死亡者,请巫师上刀梯超度。

  ·

  岩墓葬、悬棺葬

  土家族地区早在战国时代就开始出现岩墓葬和悬棺葬,唐宋以后比较普遍。在鄂西和渝东南土家族地区,至今保存了大量的岩墓葬、悬棺葬的遗迹。如酉水、沅江流域和三峡库区的巴东县境等地均有大量的岩墓葬、悬棺葬。历代的一些诗作和史志有关于岩墓葬、悬棺葬的描述和记载。晋人常的《华阳国志》就记载了土家族地区“家不闭户,其穴多有碧珠”的岩墓葬现象。

  

 

  土家族殡葬仪式

  ·

  土家族现代丧葬仪式

  随着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差距的缩小,使得土家族地区包括丧葬习俗在内的文化习俗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城镇方面: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基本都有一套完备的殡葬管理实施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城市就开始推行火葬,今天已被城市市民所接受,土家族较为集中的城市,也在逐渐推广。

  ·

  延续与变迁

  受现代丧葬文化的影响,土家族的丧葬习俗受到很大冲击。其延续的部分相对于变迁了的而言,少了许多,有些地方,几乎是混 了一起。农村地区,本是传统文化较为显著的地区,但在现代化海中潮冲击下,使得农村很多方面也开始现代化了。虽然并非十足的现代化。通过传统与现代丧葬习俗的比较,所以得出,土家族葬礼一部分将以延续,但另一部分又开始变迁,

  47、土族

  ·

  收尸

  收遗体的人必须是终身有配偶的人,单身汉或失去配偶者,或有生理缺陷者、孕妇、晚辈、孝子,不准接近亡人遗体。先将亡人上下衣服全部剥光,用柏叶煎成的香水擦洗一遍,然后穿上备好的寿衣鞋袜。寿衣用料必须是棉布和丝绸,禁用其他面料,不放铁制纽扣,亡人口内若镶有金属牙 ,也要拔掉。穿戴就绪后,在主房堂屋中先用木床板或门扇支起床架,将遗体头朝房门仰躺在木板上,周围用细麻绳和纸钱拉起帘子,在死人的两个袖口内各装入7个小面饼子(俗为打狗饼)并用白麻绳扎住袖口。在灵堂前放一小桌,桌上放两碗用熟面拌青油做成颗粒状的供品,叫“着颗”。“着颗 ”上各插两对筷子,中间点一盏长明灯,底下火盆内焚烧纸钱。

  ·

  哭丧和待外家

  土语把哭丧叫“冤家依拉”。凡结过婚的妇女哭丧时用一种传统的调子寄托对亲人亡故后的哀思。哭时追忆古人的经历,表述亡人的功德及对生者的恩情,也哭诉亡人在世时受到过的各种危难和子孙们对亡人的不孝行为。外家前来吊丧时,带一个女眷,叫 “哭哭娘”。当外家人临近家门时 ,“哭哭娘”放声恸哭,守丧的孝子们手拈香立在门前跪拜迎接。

  ·

  吊丧

  村里本家知道人死后,立即串连众人到死者家中吊丧,并从本家中轮流派人,拿上酒瓶及时向外家报丧,还要确定土匠〈挖坟的人〉。土匠的人数根据出葬的时间长短而定,一般派4~5 人,如果亲房家务中人数不够,庄户本家出动当土匠。不论谁家发生丧事,对不“ 吊丧”的人由本家罚一只鸡,不去送葬者罚一只羊。

  ·

  出丧

  一般在 3 天或 5 天内出丧。但遇到阴阳推算出的禁月“行”内不能出丧。一般情况下,一姓有两“行”, 或六腊月,或三九月,一年中的两个月内禁止出丧,在“行”月里死人,必须待“行”完了才出殡下葬,如时间过长或因季节关系家中不宜存放灵柩,可以在外面找个合适的地方打棚存放 ,“行” 满后下葬。

  

 

  土族的丧葬形式

  ·

  土葬

  凡成人正常死亡或病故,一律举行土葬。挖坟时,先是孝子在坟地上用锄头划一个“田”字形,然后向本村土匠跪拜:“有劳各位给我的祖先修一所好房屋”,土匠们齐声应诺。在破土前,还要烧一堆火,土匠们按照固定的穴位挖长3米多,宽1.3米,深2.8米的深坑,再打个偏洞,这时,土匠们向孝子要来一瓶酒,先祭奠土地爷,然后把酒喝掉。待挖好了坟,孝子进去用孝布仔细擦拭一番,同时察看有无铁器一类物件遗留在坟里。灵枢下葬后推入偏洞内,棺材上点燃一盏大面灯,四面和中间放置由阴阳先生在扁石头和木牌上写的符咒,最后用土坯将洞口封闭 , 阴阳先生诵经后孝子朝北向坟内铲三锹土,众人立即填土。

  ·

  火葬和水葬

  对因伤死亡者(凶器刺伤、摔伤等)或妇女妊娠期和分娩期死亡者都要举行火葬,此外,对佛教僧侣也要火葬。火葬地点选在野外,挖灶炉,将死者装入木制灵轿内,成蹲状 ,双手合掌,用白布条捆紧,送灵轿至火化处,与灵轿一并焚烧, 7 天后请喇嘛念经,然后由长子用桃树枝做成的筷子将骨灰全部拣入小木匣内,另选地方埋葬。婴儿或未成年的孩子死亡后水葬,不做棺材 ,将死者送入黄河。

  48、佤族

  ·

  佤族的丧葬习俗

  佤族丧葬取土葬和风葬两种方式。寨内正常死亡者用土葬,寨外被猎头或其它意外暴死者用风葬。土葬棺材用整木挖凿出槽加盖子,下葬时用竹席包棺材。在家中死了小孩,停尸二日;死了成人,停尸三日;死了德高望重的老人,停尸三天以上。死尸入棺之前跳棺材舞,日以继夜的敲棺材,直至死尸入棺下葬。过去佤族有猎人头或偷死人头祭木鼓、旱谷的习俗,因此,寨子中正常死亡的人都埋在房前菜园子或房屋的晒台下,防止被盗。

  ·

  殡葬习俗—佤族

  当人身故以后〈成年人〉,死者家立即鸣枪, 敲锣报丧,寨中人闻讯后纷纷带上物品到死者家慰问、吊丧。男人们带上斧头等工具上山砍棺材〈佤族没有置备棺材的习惯,认为人活着置备棺材不吉利〉,择一棵木质较好的柏树或椿树将其伐倒,依死者身高断出一截,一劈两半,各半刳空,合起来,在壁上砍出一些刻磴〈便于捆扎〉,棺材就算做好了。当棺材抬回家后,两位老人伏于棺材两头,手举木棒使劲敲打棺材,边唱边跳。

  

 

  丧葬习俗的社会功能

  ·

  伦理教化功能

  文化人类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要正常运转,必须有一套完备的道德伦理规范来约束社会内部成员的行为,以达到社会整合的目的。人类学家克莱德·克拉克洪认为,“人类生活是一种社会生活,因而必须是一种伦理生活,任何社会若要保持某种稳定和连续,都必须有一些最起码的社会行为要求。因此,必须有一些公认的行为标准。” 这一观点适用于对佤族丧葬习俗伦理教化功能的分析。

  ·

  调整社会关系功能

  佤族十分重视死人的后事。俗话说:“有办法跟一山的活人谈判,没有办法跟一个死人商量。”佤族对死者后事的重视是不需商量的,这除了对死者尊重以外,佤族传统观念认为如对死人的后事处理不当,将给子孙后代和村寨带来祸害。佤族人把死亡看得比喜事更为重要,不论遇到什么重大事件或是逢年过节,如村寨里有人死亡,人人都要停下来办理丧事。

  ·

  生态环保功能

  佤族的丧葬习俗中,墓穴的选择有时用鸡蛋占选,鸡蛋抛起到人的头顶,让鸡蛋落下,若鸡蛋破碎,则表示死者愿意埋在那个地方,若不破碎,则需另选,以鸡蛋破碎为止。这种以抛蛋定穴的方式在我国南方一些民族地区还不同程度地保存着。佤族墓地真正体现了公有的性质,死者无论选择墓地的哪一地点,都无“占有权”,如再有死者葬在同一地点,仍有选择的自由。

  49、维吾尔族

  ·

  维吾尔族的葬礼讲究“叶落归根”

  “落叶归根”——许多民族都有这种习俗,而维吾尔族却非常讲究这一点,他们愿意在自己家里静静的苑去。如患重病治疗无望时,他们便出院回到家里,而不愿死在病房,有人突然在外地去世,家属也要千方百计把尸体运回家乡埋葬。维吾尔族人在家里去世后,并不马上报丧,而是对死者进行一番处理之后才去报丧,特别是对老年人的去世讲究比较多一点。

  ·

  维吾尔族的葬礼中的特色

  维吾尔族家庭中对老人的去世、讲究比较多。老人去世后,尽可能邀请死者的所有亲戚、朋友、熟人来吊唁并见他(她)最后一面。在埋葬之前公开宣告死者是否对他人有过各种欠债,如果有,家人尽力归还,一时还不起,订协定,缓期归还。家属还向公众恳求饶恕死者在世时的一切过错,使得他(她)平平安安地、干干净净地回到安拉的怀抱,即天堂。

  ·

  维吾尔族葬礼的仪式

  维吾尔族讲究入土为安,人亡后最多停留一个晚上便从速埋葬,所以葬礼大抵是在次日上午进行。亡人的儿子以及男性直系亲戚,表情凝重地并排站在一起。帽子和腰上缠着白孝,依次和送葬人们握手行礼,并接受一声声发自肺腑的安慰。葬礼由濯水、裹身、站乃玛孜(礼拜)和安葬几道仪式。濯水就是给亡人净身,大都由长者担纲,其他人不能入内。

  ·

  维吾尔族人举行“三日祭”

  除了送葬仪式,维吾尔族人一般还要举行三日祭,主要是邀请亲朋好友参加,主要的内容为大家聚在一起吃顿简单的饭菜,诸如抓饭之类,然后由神职人员念经,并于第二天清晨,由逝者主要的直系亲属到墓地扫墓念经。七日祭则规模大一点,邀请亲朋好友、单位同事参加,还要发出请柬。然后就是四十日祭和一周年祭,祭奠活动的规模同七日祭。

  ·

  维吾尔族妇女的哭丧习俗

  提到维吾尔族人的丧葬风俗,不得不提到葬礼上维吾尔族妇女的哭丧习俗。在新疆,特别是阿图什和塔城一带,当地维吾尔族妇女都有哭丧的习俗。听她们哭丧,那真是某种美学意义上的享受。她们轮番“上阵”,尽量将逝者生前的品德秉性、音容笑貌、丰功伟绩和曾做过的好事以及哭者与逝者的各种关系等,十分巧妙地结合起来,编成顺口溜之类的诗歌语言,就像哈萨克民族的阿肯弹唱一样,现编现唱,真可谓声泪俱下,情感丰富,致诚致敬,催人泪下,就和《三国演义》诸葛亮哭周瑜的场景一模一样,以感化现场大多数的人掉泪。

  50、乌孜别克族

  ·

  殡葬习俗

  葬礼与其他伊斯兰教民族大致相同,实行土葬。人死后,马上通知所有亲友。尸体停留时间很短,一般是早亡午葬或午亡晨葬。参加葬礼的男子都在腰间束一条白带,头戴帽子;妇女则在头上缠一条白布(或围白色头巾)。葬前要净身,如死者是男性,由男性净体;若是女性则由女性净体;然后用白布裹尸。阿訇为死者诵经时,妇女围尸哭泣,男子则在户外。

  ·

  出殡

  出殡时,将尸体放于长形木匣里,抬往清真寺,由阿訇祝福,然后抬往墓地。墓穴先挖一个垂直的长方形的土坑,在坑的西侧挖一个洞穴,长宽可容纳尸体即可。尸体头北脚南面向西置于洞中,最后用土封好洞口。埋葬后在净尸的地方放一个花盆,点一盏长明灯。从这时起,此屋不能再住人。

  ·

  入葬

  入葬后,死者子女必须带孝7天。死后一年内,须举行四次哀悼仪式,一次是死后第三天;一次是第7天;一次是第40天,最后一次是周年。其中周年祭规模最大。

  

 

  禁忌

  · 乌孜别克族的禁忌

  吃饭时严禁脱帽,不能当着客人的面咳嗽。家中只有壮年妇女一人时,忌外人进家。大庭广众下不能赤膊,更不能穿短裤。乌孜别克族特别注意饮水水源的清洁卫生,忌在水渠、水池、水井等水源附近修猪圈、厕所,游泳、洗澡或洗涤衣物。

  乌孜别克族的饮食习惯遵守伊斯兰教的要求,不食猪、驴、骡、狗肉。

  51、锡伯族

  ·

  概況

  锡伯族,现有人口近十九万人。主要分布在新疆伊犁地区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和辽宁、吉林等省。新疆锡伯族人口为4万余人(其中查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为2万余人),辽宁沈阳约5万人,其余主要分散居住在北方各省及全国各地。

  锡伯族是古代鲜卑的后裔,因此在丧葬方面延袭了鲜卑的风俗习惯。历史上,满族、汉族是对锡伯族影 响较大的民族,因此,在丧葬仪式上锡伯族与满、汉民族又有许多共同之处。

  锡伯族传统的丧葬形式是土葬,在特殊情况下也实行火葬和天葬。

  锡伯每一家族都有一个固定的坟院。锡伯族在丧葬方面的宗法观念非常强,人死后必须和自己的亲属埋在一起,否则,被认为是抛骨异乡,在阴间不能和家人团聚。夫妇合葬是锡伯族丧葬的一种重要形式。 安葬时,男棺的位置稍前于女棺,男棺的左侧和女棺的右侧各凿一小孔,作为夫妇灵魂出入的通道,以使他们能够在阴间见面。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现在逐渐消失。 【详细】

  

 

  锡伯族的禁忌

  ·

  o

  ◎ 忌恶:锡伯族婚嫁禁忌。婚配为喜事,故喜庆之日谈论恶事、睹恶情,以为不吉;

  ◎ 忌号哭:锡伯族丧葬禁忌。人断气当时,忌号啕大哭,只能饮泣。直至为其洗理、穿寿衣之后,方能放声大哭。认为人断气当时,其魂灵虽以离开躯体,但犹环绕于周围,若号啕大哭,魂灵会重入躯体,使死者不吉,在阴间不得安宁;

  ◎ 忌扣碗:锡伯族饮食禁忌。碗之口应朝天,若吃碗后将饭碗扣于桌上,被认为往后粮食和食物均流失于地下 ,必遭饥荒,最少该家遭此饥荒;

  ◎ 忌夸妻:锡伯族生活禁忌。有谚称“夸己者笨汉,夸妻者贱汉”;

  ◎ 忌骂天:锡伯族原始信仰禁忌。认为天乃主宰一切之神,天上集聚着千神万灵。天时刻观察着每一歌生灵的行为,故骂天如骂神灵,冒犯天会招致天灾人祸,害及家庭及其整个家族。若出于无意,即刻赔礼道歉 ,重则向有关神位烧香磕头以禳解;

  ◎ 忌杀猫:在民间,将猫与喇嘛联系起来,有谚称:“杀一只猫,等于杀七个喇嘛”;

  ◎ 忌言死:锡伯族生活禁忌之一。按传统观念,言从口出,必兆以某事、某物,故脚入门槛,忌言死字,否则认为将有不测。尤其是儿童言死,更受禁止;一经说出,便以“童言无忌”等语禳解;

  ◎ 忌踩食物:锡伯族饮食禁忌。认为:食物虽出自大地,然经加工便为高贵,故糟蹋食物必遭罪,遇到饥荒。见到地下食物,须捡起放高处,或扔屋顶,意为让其他生灵享用;

  ◎ 忌数星星:锡伯族原始信仰禁忌。认为星辰与人之寿命有关,流星闪失,被视为有人将寿尽故去,若流星向自家方向闪失,便认为将有不测;若数星星,似数长辈气数而大吉。若孩童经常数星星,便认为家里将致灾祸,今仍有影响;

  ◎ 忌指星月:锡伯族原始信仰禁忌,认为星月有意志,代表特定的生灵;因用手指人有指斥之意,故忌指星月,惧其致祸;

  ◎ 忌骑马入院:锡伯族礼节禁忌。在锡伯族大院内右侧均置有之神位,任何人经此处,不可喧闹、吐秽言,若骑马相过,更有藐视亵渎之意,会冒犯土地神,招致报应,小则头痛,重则得脚,腿疾等重病,故忌。今仍有残留;

  ◎ 忌留胡子:锡伯族礼节忌讳。父母健在,称之为“你的天还在”,把父母比之天。故“天在”不可留胡子,尤父亲健在在更不可留。民间称,父母健在就留胡子,“意在催老人快死”。今仍残留;

  ◎ 忌以筷击空碗碟:锡伯族饮食禁忌。因乞食者多以木条或筷子敲击碗碟等。又伴以哀求声,故以为不吉;

  ◎ 忌留门槛:锡伯族生活禁忌。锡伯族门槛比作主人之头,故站立门槛被斥为站立了主人之头,欺辱主人。今仍有残留;

  52、瑶族

  ·

  瑶族的丧葬风俗概况

  过山瑶的丧葬习俗与汉族的丧葬习俗差异不大,实行土葬,也有的二次葬。为死者超度亡灵,做斋等。排瑶亦行土葬,其葬俗较特殊,独具特色。每当老人去世,亲属把尸体移置床边成坐式状,以便放置到“老人椅”。“老人椅”是排上的公共财物,谁家有丧均可使用。随即到村头鸣鸟铳报丧。死者的相关十二代亲属或亲戚闻讯后纷纷来家凭吊。

  ·

  瑶族的丧葬仪式

  一次性土葬:即葬后不再迁坟,这在部分勉瑶、金门瑶、八排瑶、布努瑶和平地瑶中都比较普遍,坟土为窝头形和长方形两种,一般不为死者树碑立传。先行土葬:三年后拾骨放入金坛,再移至干燥向阳的石岩里安放,不加土埋。也有的请地理先生看好风水,再将金坛进行土葬的。这在广西来宾、宜山等县的勉瑶中比较盛行。

  ·

  瑶族的葬礼

  瑶族各地葬礼是不尽相同的。广东连南瑶族流行出殡坐灵椅的独特葬礼。当死者刚告别人间后,其子女立即为死者理发、洗澡、换新衣,把死者移到灵椅上就坐,并用稻谷草绳把死者绑好,安放于厅堂旁,由道公做法事,让孝男孝女凭吊一天一夜。出殡时,在灵椅两旁捆上两根长竹杠,在灵椅上还捆一把张开的大油纸伞为死者遮太阳。由4人或6人抬着死者去坟地。

  ·

  瑶族的“砍牛”习俗

  白裤瑶习俗,长者死后假葬或以泥封棺,过一段时间再择吉日正式下葬,学称“二次葬”。白裤瑶家二次葬,要举行隆重的敲铜鼓、唱古歌、砍牛等祭奠仪式。砍牛这一天,一群群瑶族人身穿鲜艳的盛装,抬着铜鼓、折糯(糯谷连禾草折下来)、米酒,从四面八方朝丧家的寨子涌去。丧家门前空坪上放置一面大猴鼓,一侧的铜鼓架上串联悬吊着十几面铜鼓。

  

 

  禁忌

  · 瑶族的禁忌

  到瑶家做客,还要懂得当地的禁忌,否则会引起主人的反感。这些禁忌主要是:◎ 忌用脚踏火炉撑架;◎ 忌在火炉里烧有字的纸张;◎ 进入瑶家忌穿白鞋和戴白帽,因为象征丧事;◎ 忌坐门槛;穿草鞋不能上楼;◎ 不能坐主妇烧火的凳子;◎ 到木排上,忌“伞”,言及“雨伞”时,要说“雨遮”,因“伞”与“散” 谐音;◎ 遇人伐木时,忌说“吃肉”、“死”之类不祥之语等;◎ 崇拜盘王的瑶族过去普遍禁食狗肉;◎ 崇拜“密洛沱”的瑶族过去则禁食母猪肉和老鹰肉;◎ 湘西南辰溪县农历七月五日前禁食黄瓜;◎ 绝大部分瑶族禁食猫肉和蛇肉;◎ 有的地方产妇生产后头几天禁食猪油;

  53、彝族

  · 彝族古史上曾流行或存在达的野葬、天葬、水葬、岩葬、树葬、火葬等葬俗,名称多,实则可归类如野葬、树葬、天葬没有实质区别,将尸弃之于野即野葬,挂于树则树葬或天葬。水葬,就同前所掌握的资料,它是非正常死亡者的葬仪,而且自古至今彝始终不属“水边”民族,水葬未曾在彝族社会中长期或广泛流行过。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岩葬不但是全族最古老的葬俗之一,而且是现今实行的土葬和火葬的源头。

  ·

  土葬

  土葬习俗为明代以后滇、黔及川南一带彝族普遍的葬俗。

  一是封建统治区的禁焚所造成,二是彝族地区由土司到百姓吸收汉土葬文化或承袭自身的“白死白埋”的古规。

  滇、黔、桂及凉山边缘地区的彝族明清以后逐渐以棺木土葬代替了传统的火葬,即以棺木盛尸,挖墓穴,将棺木深埋土中,并以土丘为标记,垒砌坟冢。

  葬地点一般多在山头或森林附近。葬时,将尸体连同停尸木棺一起置于穴内,埋于土中。

  这主要是受汉族丧葬习俗的影响,但仍保留着自己的一些特点。

  土葬和火葬两种葬俗,均为彝历史悠久的普遍意义上的葬俗,数百年来,土葬盛行于云贵,火葬通行于川滇大山凉山,都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文化根基。

  ·

  丧事喜办

  “老人去世之日,便是年轻人玩乐之时。”这是一句古老的彝族格言,也是彝族人对待死亡的一种平静而坦然的心态。昭觉彝族认为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有生必有死,因此,那些寿终正寝老人的葬礼经常是丧事喜办,热闹非凡,成为年轻人相聚的好机会。

  “到死人的地方去玩”,这是年轻人去参加老人葬礼时常说的一句话,把吊丧说成去玩,这在别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昭觉彝族地区的确如此,青年人都愿意参加老人葬礼,其实他们最向往的是悲壮精彩吊丧者的入场式和歌舞比赛。火葬的前一天是葬礼仪式中人员聚集的时刻,这天,远方的亲友和邻村的奔丧者都赶到,死者家族的年轻人也穿上漂亮的传统盛装,手握大刀、肩挎英雄结,高举红黄相间的长幡迎接客人。

  · 吊丧人群中,那些已出嫁的女儿及其婆家,要组织大部队亲戚朋友前来悼念,按照彝族传统习惯要买上酒、赶着牛羊,人数从几十到数百人不等。

  ·

  火葬

  彝族谓火葬为“撮漆”,火葬葬礼的规模视死者的年龄而定,以对老人的葬礼最为隆重,青壮年者的葬礼次于之。按传统葬俗,火葬主要包括备丧、议葬、祭奠、指路、招魂、起灵、化形、聚食等仪式。“火葬”,火葬时,要在预先选好的火葬地点挖一个坑,上放备好的白柴,烧男尸时堆9层柴,烧女尸时堆7层柴。子女亲友器灵一阵后,将尸体抬上柴堆。尸体的头向北方,男尸面向东方,女尸面向西方,点火焚化。火化后把尸灰捡起撒在山头竹林间,用卵石把火化地点围上一圈。最后由毕摩用红绿线系山竹根一节,及绵羊毛少许,盛入一个小布袋内,装入用竹子编成的小篾箩内制作为祖灵祭祀供奉在家中,整个丧葬程序便结束了。现云南省的彝区火葬时,尸须蜷曲,男仰卧,女侧卧,架起柴楼放火烧之。而后掘坑将余灰用坛装起并包以茅草,放在坑中埋葬。有的在垒坟后,堆子周围砌一转石头。宣威县有的彝家人的祖坟场就是火葬墓群。也有的在火化之后,将骨烬放入罐中送到岩洞时。达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送到岩洞里。这两种葬法皆属复合式的二次葬,即火葬后再土葬,或火葬后再岩葬。在贵州威宁,云南楚雄、武定、弥渡,以及四川雷波等彝族地区,发现了众多的“向天坟”。据研究,这些各地彝族酋长、土司、贵族的火葬坟场,因坟顶有葫芦形的凹陷向天而得名。它一般都较高大,兼具古观象台或天文台的作用。而传统的火葬方式被保留和沿袭得较为完整和原始的,还是大小凉山彝区。与原始与棺木土葬相比,彝族的这种火葬习俗实在算得上是一种文明、进步的丧葬方式。明清以后,封建王朝再三下令禁止火葬,汉族民间才普遍推行土葬。据记载,约在明代中叶以后,彝族才接受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影响,逐渐通行棺木土葬。

  54、裕固族

  ·

  裕固族的三种葬俗

  裕固族地区主要有三种葬俗,即火葬、天葬和土葬。火葬主要流行在裕固族西部地区。一般人死后,先换新衣服,用酥油封七窍,然后将遗体收拢为“胎儿状”,并用绳子捆扎。再将遗体平放在用白布围成的长方形围帐内。停尸期间要请喇嘛念经超度。亲朋前来燃香吊唁。出殡多在傍晚。其方法是将尸体放在一块毯子上或白布上,四角由四人拉起,抬到本家族固定的火化地点。在火化地,事先已挖好十字形沟槽,并在十字上架木柴呈井字形,然后将遗体头南脚北,面东背西放在柴堆上,并在木柴上洒酥油和白酒。喇嘛念经后,再围绕柴堆边念经边走,最后点燃木柴。送葬者等到整个柴堆燃完以后方可回来,且在回到家门时不能直接进入家门,而要从家门前专门点燃的火堆上跳过方可进入家门,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火化后的第三天,由死者的女性亲属前去拾骨灰,然后按死者的年龄辈分埋入自家坟场内相应的位置。

  ·

  扯布抬尸者

  扯布抬尸者一般要求是死者的儿子或平辈亲属;送殡者必须是已婚男性亲属而且人数必须是去时为单数(包括死者),回来时为偶数(留下死者);死者亲属在49天内,男子不剃须发,妇女不洗头梳头;49天内,每日向着火化地点燃火祭奠;逢死者的“头七”到“七七”及周年都要请喇嘛念经超度,其中“七七”及周年的祭祀活动较重要。“七七”祭祀后亲属方可抹孝,恢复正常生活,民间认为死者已经进入天国了。

  ·

  天葬

  天葬主要流行在裕固族东部地区,除少数有一定地位的人可以火葬外,一般人都要天葬。人死后,家人亲属为死者换新衣,在家中停放一天,通知亲友吊唁,同时请来喇嘛念经超度。次日即被抬到本家族固定的天葬地点,将死者衣物脱去,头南脚北平放在一块大石头上或三块石头上,请喇嘛念经后送殡者即可离去。三日后亲属前去察看,若尸体已经被啄食干净,则认为死者已升天,否则,就要再次请喇嘛念经超度,直到啄食干净为止。然后在原来放尸体的地方垒起一堆白石头,象征死者的升天之地或坟墓。

  ·

  裕固族丧事中的禁忌

  在裕固族,人去世后,一般先对死者换衣整容,将尸体捆扎成胎儿形状,将其称为“圆寂”。然后将尸体放进白布口袋,面西或西南停尸,忌讳其他方向,再从帐房顶端至地面挂一幅白色吊帘。从此以后,不允许在帐房内放声嚎哭,不允许发出巨响,不允许猫、狗进入,只允许死者一两个生前好友守灵。出摈和埋葬一般在深夜悄悄举行。出殡时死者无论人背或马驮,均要使其面部朝上,沿途忌讳遇见闲杂人,认为遇见生人不吉利。送葬人员主要以死者的儿子及亲朋好友数人为宜,其幼子及妇女不能够参加送葬。实行火葬的裕固族人,对产妇和因传染病而死亡者,忌讳火葬,而是先将尸体掩埋在1米多深的偏窑内,等3-5年以后,再将尸体取出后举行火化埋葬。12岁以下的孩子去世则一次掩埋在地下,不再举行第二次火化。实行天葬的裕固族人,要将死者置于开葬场,任老鹰将尸体吃净,如果尸体没有被老鹰吃净,则认为死者没有升天,家属再次请喇嘛念经超度。人死后,为了表示哀悼心情,其家人在49天内,男子不能理发,女子不能梳头。

  55、藏族

  ·

  土葬

  一种流行于州内邻近汉族农区的葬式。草地牧民,一般只有患麻风病而死、凶死、吊死等非正常死亡才实行土葬,对土葬怀有惧怕心理。而农区则受汉文化影响,以土葬为主,只有患传染病死、小儿病死和非正常死亡的人,才实行火葬和水葬。

  土葬前,先将裹好的尸体放进棺材,装牢、防止摇晃。棺材分坐、卧两种,坐棺较为普遍。它是把捆绑成一砣的尸体装棺,因此较小,二人可轻轻抬走。棺材用纸和墨,装饰一番,富裕人家要请来能工巧匠,绘刻细致精巧的图案,涂上彩漆,有的在棺木上涂上黑漆或墨汁;有的剪好各色金箔纸图案,对称地贴在棺木上面。

  棺材用事先准备好的两根长木桩,拴在两边,形似棺轿,四人抬行。经活佛卜卦,在指定地点掘好墓穴,到送殡时间,亲朋好友到死者家中为死者送行。村寨里男人和亲戚也来送,埋进掘好的墓穴,盖土埋好,用泥土堆成圆锥形土包,上插一杆印有经文的幡旗,将家里带来的各种供品,抛撒四周。完后,送殡人回到死者家熏身、洗手、接受款待。

  ·

  塔葬

  塔葬是将火化后的大活佛之骨灰,装在精制的罐或木箱里,建造塔阁。

  深藏塔中、有的地方待大活佛圆寂后,使其尸体盘坐,并用药粉、香料等涂在接受净洗的尸体上。

  让尸风干,保存下来放于灵塔内,作为供奉和永久纪念。

  大活佛的葬仪隆重非常,参加者不仅有全寺僧人,下属

  各分寺的全体僧侣,还有四周同教信徒参加,并举行一系列繁琐而庄严的仪式活动。

  塔葬分金灵塔(即塔外金箔包裹)、银灵塔、铜灵塔、木灵塔、泥石灵塔及现代的三合混泥土建造的灵塔。

  灵塔的规模是根据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现较常见的是那种大小不一,四棱或六棱形的水石泥结构的灵塔。

  ·

  水葬

  水葬时,将尸曲膝圈身装入木匣,抬到江河急流处,打碎木匣将尸投入。有的将尸节节肢解,投入洪流中,还有的用白布裹尸,将整尸抛进江中,这是较为省事的葬法。水葬毕,要在岸边插一杆印有经文的幡旗,以示对死者的祭奠。

  不管使用何种葬法,举行丧葬仪式后,要买来白、黄、红布上印有各种使死者的灵魂超度,为家里避邪挡鬼的经文幡旗。这种经幡宽 20 ~ 35 厘米,长3 米左右。在其边角上缝一长绳拴在长木杆上,插于死者家的房前屋后和葬地周围,以示祭奠和超度。

  对为死者念经的和尚,根据时间长短,给予报酬;为使死者亡魂早日升天,还要向大小寺院活佛进去丧礼,大至牛、马、金银首饰,小至一般常礼。富有人家办事,至少花费三五百银元。现在牧区富有者也要花去二三千元。如死者绝嗣或长期生活在寺内,其全部财产经当地族长或亲戚出面商议,所得款全捐给寺院,由寺院给死者念经并为其办理丧事。每年到了亲属去逝的周年日,家属要为其念几次大经,尤其对父母更为庄重,表示怀恩不忘。

  ·

  天葬

  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鹫鹰食后飞上天空,藏族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出殡一般很早,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鹫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天葬师随即将尸体衣服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糌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分别喂食,直到吞食净尽 。 天葬是藏地古老而独特的风俗习惯,也是大部分西藏人采用的丧葬方法。 藏族的丧葬形式是经历了历史变化的,据藏文史籍记载,在远古的"七天墀"之时,诸王死时是"握天绳升天","如虹散失,无有尸骸"。这种情况同藏族当时的认识有关,当时藏族认为其祖先来自天上,死后归天。 藏语称天葬为"杜垂杰哇"意为"关(尸)到葬场";又称"恰多"意为"喂鹫鹰"。文中"恰"是一种专门食尸肉秃鹰,谓之"哈桂"。据此可知这种"天葬"亦可谓之"鸟葬"。 天葬习俗始于何时,未见具体而确切的记载,佛教传入西藏后,对于西藏丧葬习俗的影响很大,在佛教中"布施"是信众奉行的准则,布施有多种,舍身也是一种布施,据敦煌发现的《要行舍身经》中载,即劝人于死后分割血肉,布施尸陀林(葬尸场)中。在汉地隋以前已有此风俗。这种风俗对于共同信奉佛教的藏族或许是殊途同归。在佛教故事中也有"尸毗王以身施鸽"及"摩诃萨埵投身饲虎"的佛经故事,宣扬"菩萨布施,不惜生命"等。

  ·

  火葬

  在藏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葬仪中也是最为考究的葬法。它的主要对象是活佛、大堪布以及高贵的著名人士,一般平民不得使用。但农区一带,对患传染病死亡、凶死、上吊等非正常死亡也实行火葬。每个村寨或部落都有一二个火葬场,活佛和非正常死亡的火葬场不同;活佛的一般卜卦测定为圣洁的高地,而非正常死亡的在地势较低的所谓不净之地。属正常死亡的男、女葬场也有区别,男的多在上坎,而女的多为下坎。送殡时间由活佛事先卜卦确定,确定火葬,村寨男性提前一二天在火葬场用土坯或草皮垒成四方形平台,一般高1 米左右,下有通风口,把砍来的易燃木柴,有规律地重叠架放于平台上。送殡一般在早晨 5 、 6 时,将尸体棺材由一人背或 2 至 4 人抬至火葬场,因棺材两边捆有两根长杆。路上由一位喇嘛开路,送葬者要护送至火葬场。到了火葬场即解开死者绳索,将棺木放在已架好的柴堆上,面向西方并在尸体、棺木上浇上酥油。火化仪式一开始,几个和尚盘坐旁边高诵经文,送葬者也要高念真经,并把抬棺的木杆及其他用具烧掉。火化到尸骨成灰,如火趁风威,越燃越旺,尸体化净被认为吉兆;若火忽明忽暗,时间拖长则认为不吉利。火化完后将骨灰收起,或到高山顺风抛撒、或到江边、桥头抛于水中,或装在罐内埋在地下。火化的人们回来,受到死者家属的盛情款待,大家饮酒用餐,以表示感谢和慰劳。请来的和尚头几天昼夜念经,葬仪完毕只是白天念经。对活佛圆寂,和尚们无报酬地念诵经多日,以示怀念和敬重之情。对非正常的死亡者,家属特别重视念经超度。在实行火葬的地区,人们认为火葬后有一种邪气,第二天会落雨。

  56、壮族

  ·

  报丧

  用座地铁铳放三炮,讣告全村和邻村,这种铁铳平时很少用它,只有办红白喜事才用。而红事即喜事均有季节性,而丧事的季节是无法选择的。因此,平时响三炮,必然是丧事,不言而喻。亲戚、邻居或不同村的同姓人则做好准备来吊丧。如死者为女性,男家亲属要派一人往外家报丧,俗称“送符音”。外家亲人得知“符音”,舅父即率兄弟等赶来验尸,看遗容,然后回去准备吊丧物。

  ·

  打斋

  壮话称为“设道”。为死者“设道”送魂,一般有三种类型。大型的叫“送终”,由“师公” 5-7人念经七天七夜(或三天三夜),还有“八音”吹打,富家人打斋多用大型。中型的叫“开路”,“师公”1-3人,念经三天三夜或一天一夜,没有“八音”,多数人常用此型。小型的叫“点眼”,“师公”1人念经,用油纸点火照死者眼睛,意为引导死者到阴间,贫穷人家多用此型。

  ·

  盖棺

  前来吊唁的人看过遗容,师公念完有关经文后方盖棺,用三枚长铁钉(叫“三才钉”,寓天、地、人之意。)把棺盖钉实。如果死者是男性的,按左二右一打钉,女性的则相反。在打钉时,每打一钉则由“师公”念一句话:“一钉天开如子,二钉地辟于丑,三钉人生于寅”,钉完又念“庇尔子孙代代昌荣”。其意思是要死者“安心地去”,并在地下安息,不犯天、地、人,庇荫后代昌盛。

  ·

  出殡

  将棺材抬出村外地坪用圆条木头或条凳垫上。并用两条长杉木夹棺捆扎好,“师公”念咒喷“符水”,孝男孝女三 拜,三叩首。抬棺材的人要跨过棺材头、表示要让“阳气”压倒“阴气”,日后鬼不会凶恶。直到“师公”用“令尺”将盛“符水”的碗击破后抬走。 出殡队列,在棺材前面,由幡旗和度布引路,幡旗是用带叶的一根竹枝制成的,把写有死者姓名、殁日、坟地坐向分针的纸条挂在竹枝上。

  

 

  壮族丧葬文化

  ·

  从葬礼习俗看壮族文化

  壮族的丧葬形式,在历史上有岩葬、悬棺葬、火葬、土葬,自清明以来,土葬逐渐流行。到了现代,以土葬为主。尽管现在政府大力倡导火葬,以节约耕地,减少浪费,但当地壮族仍然延续传统的土葬习俗。一俟人死后,死者的儿子或女儿便找一同伴拿鸡或猪肉到舅家去报丧。报丧者到舅家门外便燃放鞭炮以示报丧(绝不能径直走进去),表示家里有人去世。买水回家给死者洗涤尸体(投硬币或铜钱于水中,以示向河神买水)。桂中地区壮族认为,人死后,一定要用水清洗干净,才能进入阴间。所以,凡人死后都要立刻买水回来给死者清洗干净。准备入殓的傍晚由死者的长女点着一把火带路,孝男、孝女、孝孙及亲属随同到河边取水。

上一篇:人生哲理之殡葬从业者感悟
下一篇:什么样的葬礼国家会下半旗志哀
相关推荐:
  • 2020-09-21·[月经参加葬礼对谁不好]女人参加葬礼注意事项
  • 2020-07-03·合肥殡葬礼仪流程详解!
  • 2020-06-23·葬礼家属答谢词
  • 2020-06-19·殡仪馆推行殡葬礼仪服务统一化管理
  • 2020-06-16·什么样的葬礼国家会下半旗志哀
  • 2020-06-11·合肥殡葬礼仪策划流程?
  • 2020-05-29·何鸿燊葬礼时间如何确定?各房共同商议给"赌
  • 
    网络违法犯罪举报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CP/IP地址/域名信息备案管理系统 中网可信网站权威数据库 诚信网站数据库查询系统 安全联盟信誉档案库